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三次调整

军事 alvin 27978℃ 0评论

这个报告受到野田佳彦和二次执政的安倍政府的重视。2011年9月上任的民主党首相野田佳彦认为“日美同盟对日本的安全和外交而言是最大资产”,(55)他吸取前任的教训,放弃了导致日美关系冷淡的“平衡外交”,借助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全力修复日美关系。为了打破普天间机场问题上的僵局,2012年4月26日,美日“2+2”会议决定对2006年5月确定的“路线图”进行调整,把部分美军撤离与机场搬迁分开处理:同意把驻冲绳大约1.9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队中的9000人及其家属迁至关岛、夏威夷和澳大利亚,双方还决定在关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建立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共同训练基地;双方同意尽快解决普天间机场的搬迁问题。(56)2012年4月底,野田佳彦访问美国,两国首脑发表《面向未来的共同愿景》。双方确认“美日同盟对日本的安全,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以及经济繁荣是不可或缺的”,双方承诺将履行各自的义务,提高同盟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保护和开发公海、太空和网空的巨大潜力而共同努力。(57)这次访问表明两国着手修复五年多来处于“漂流”状态的同盟关系。

2012年12月,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安倍复出再次就任首相,成为美日关系的转折点。安倍吸取了他第一任期和民主党首相任内的教训,深知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美日同盟关系是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捷径”,竭力表现出亲美的姿态。对于第三个《阿米蒂奇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安倍的回答是:日本当然是第一流国家。(58)2013年3月安倍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美国要求日本加入已经好几年了。

从2012年9月野田佳彦政府实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国有化”以来,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之争突出了,成为促使美日同盟调整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从美国方面来说,争端既成为军事重返亚洲的着力点,减轻了美国向日本基地部署尖端武器的阻力;又可以用作操控日本的重要杠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就加大了在东海炫耀武力、介入东亚海上事务的力度,并与日本举行了多次联合军演。2010年12月3日,美日两国在冲绳东部举行的大规模联合军演,这是美日军演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从日本方面来说,争端调动了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威胁”的感受,促使强化美日同盟更为顺理成章。美国把美日同盟关系与中日钓鱼岛争议纠缠在一起,弱化了美国在领土归属问题上原有的中立立场,强化了对日本的支持,把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模糊变成了战略清晰。综合国务院、白宫发言人到美国高官、总统的历次表态,美国的立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对岛屿的领土主权不持立场。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一直是这么说的,美国至今仍然这样表示,我们暂且接受这一表态的“票面价值”;

第二,日本享有对该岛屿的“施政权”,美国反对任何改变、削弱和破坏日本行政管治的单方面行动;

第三,由于该岛屿在日本的管治之下,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该岛屿,美国“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对日本的条约义务;

第四,中日两国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领土争端;

第五,美方一直用日本的名称“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来称呼该群岛,而不是如称呼韩日之间的争议岛屿那样同时使用“独岛”/“竹岛”的名称。(59)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三次调整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