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治实力与文明国家
上面说到近世地中海文明和国家理性,牵扯到近代政治和世界范围内的权势转移问题,有必要多交待两句。依据历时性叙事,就世界各主要民族国家来看,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史经历了从“权势国家-权力政治”,到“宪政国家-宪法政治”,再到“文明国家-文化政治”等三大演进阶段,讲述了一部有关“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章回故事。
其中,马基雅维理-博塔罗时代以降直至黎塞留专权、俾斯麦铁腕统一德国、俄国的强力扩张,所谓“地中海文明”时段,民族国家由雏形初现而逐渐完型,其总体追求的是所谓“权势国家-权力政治”。英、德、俄的建国历程,均将“实力政治”的国家理性故事演绎到登峰造极。其间,大约自博丹倡议开始,为美、法革命所率先实践,“宪政国家-宪法政治”作为一种被逐渐把握着的人类理念,进而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慢慢浮现,并终于在两百年间获得了自己的肉身,成为一种“理想国家类型”。由此,国家不仅意味着“权势国家-权力政治”,而且是权势国家与宪政国家的合一,以宪法政治与权力政治分别因应“国家政治”与“国家间政治”。此后,“文明国家-文化政治”观念渐显,国家理性命题由此拓展了自己的视域,不仅意指国家本身应当成为涵育文明成长的最佳基本单元,而且,必须是一种文明共同体,并由此成为一种国民空间和全体公民的共同政治家园。同时,它意味着国家必须着力于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建设,而伟大的国族无一不是挈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发掘普世价值的引擎,从而自然享有文明主导性与文化领导力。不是霸道,而是王道与文化,致诚天下,始为伟大国族。由此,国家理性提供的是从“为何要有国家”,到“如何才有国家”,而终归于“国家应当为何”的连续、绵密的致思进程。
当今之世,地中海文明肇始的“权势国家”与“实力政治”依然健在,并没退出历史舞台,甚至于叫嚣于东西,隳突乎南北。——国际舞台从来凭实力说话,近代中国于此保有深重历史创伤记忆。与此同时,“宪法政治”与“宪政国家”命题蔚为普世价值,中国缺这一课,正在补,有望补上,实际上,台岛已然补上了。进而,以“文化政治”与“文明国家”标榜公民共和主义,而以公义为鹄的,渐成正派社会与良善人生。对中国来讲,此为愿景与目标,有点眉目,慢慢终究要完型的。
在此需要关注的不是它们的线性发展,而是其间的纠结。例如,共同体意象恰与“权势国家-权力政治”相对立,标榜的是公民共和主义,而以公义为鹄的。但是,与此同时,此种共同体格局却又为“权势国家-权力政治”所当追求,并靠它去实现,否则,至少就“国家间政治”而言,“权势”何来?靠什么来维续?另一方面,借用流行词,“文明国家-文化政治”及其所塑造的共同体局面属于所谓“软实力”,作为硬实力的“权势国家-权力政治”恰恰不得不依恃于它,在当今世界,恐怕更是须臾不可离开它。其他种种,所在多有,概可类推。
据此历史背景和理论线索,再来看“国际政治”,事情就清晰多了。即以《国际海洋法公约》为例,源于所谓的77国集团的主张,其实基本上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拟定的,其他国家逐步加入,似乎成了普世公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其间涉及的一个法理问题是,既为条约,大家可以自行决定参加与否,也可以修订。能否如愿修订,就看有没有朋友吆喝支持,同时,有没有实力动用修法提请权了。置此情形下下,法律话语权的背后是政治话语权和文化解释权,关联道义与实力双方。
没有朋友不行,假朋友不管用,酒肉朋友可能坏事。中国搞“上合组织”,费力不少,基本属于鸡肋。可明知是鸡肋,还得要搞。否则,吃什么。这便再一次说明,朋友之道,关联道义与实力两面,缺一不可。此为国家理性,虽不过是它的区区末端而已。
五、南海的表象
总之,南海是表象,是枝节,是肘腋;中美互动才是本质,是主干,是心腹。中美互动良好,各有所需,彼此依赖加深,则小国可乘之隙少,觊觎之心也会有所收敛。而为了平衡中美互动,则需做足中俄、中欧、中印、中日和中非、中伊(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功课,手上才有牌出。声东而击西,围魏方可救赵。若要其承认中国的亚洲强权地位和世界战略地位,手上无牌,仅只维稳了事,终究不济事。因而,此时此刻,若将眼光既非聚焦于中南海,也不放在太平洋,却全力凝视南中国海,恐怕声东却未能击西,因小而失大矣!这一切不是别的,就是所谓国家理性,而面对国家间政治和国际政治这座大厦,国家理性而非天真的“政治乃众人之事”,才是开门的钥匙。“芝麻!芝麻!”一喊就应。如同在国家政治层面,奉守“政治乃众人之事”,以公民的福祉为天条,乃不二法门,不能有丝毫含糊。
近世中国百年,变法自新,救亡图强,三句话最足以表征时代精神。一是中西交汇之初、古今之变最烈之际,张之洞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是转型肇始,民国初立之际,孙中山先生之“民族,民权,民生”纲领。三是晚近邓公提纲挈领之“发展是硬道理”。上下五百年,今日面对这南海、中南海和太平洋,三片肆虐之汪洋,在下体认,还是这三句话最到位,最管用,似乎也最关情。至于是不是、能不能“和平崛起”,或者,什么“科学发展”,不是自己一家说了算的事情。
而千言万语一句话,朋友,说到底,发展是硬道理。打还是不打,就看你手上有没有这个硬道理,包括优良政体这个硬道理。
文/许章润,本文系作者在南海争端:国家主权与国际规则”研讨会上的发言,来源:经济观察报书评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南海、中南海与太平洋:领土争端背后的政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