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纳粹德国的党国主义教育

文化 sean 27185℃ 0评论

八 党化教育中的“英雄故事”

纳粹党化教育的历史是以党国历史为中心的,然后再作历史的回溯,往过去倒叙。其他党化教育的历史大多也采用这样的“历史倒叙”法。这种历史倒叙是为了突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最终方向,这当然是由党国代表的。过去的,更久远以前的历史,它的意义是由历史终结推导出来的,这就像一部戏剧,结尾不同,前边细节的意义也会完全不同。党国戏剧历史的重要历史人物(“角色”)是“英雄”,其中党国最大的首领便是最大的英雄,然后是其他值得效法的英雄人物。例如,纳粹德国小学一年级课本中介绍了33位历史人物,前10位依次是希特勒、兴登堡、戈林(纳粹副元首)、霍斯特·威塞尔 (Horst Wessel, 纳粹活动家,于1930年被杀后,被追授为纳粹运动的英雄)、诺库斯(Herbert Norkus,希特勒青年团员楷模,遭共产党杀害的烈士)、施拉格特(Albert Leo Schlagete,爱国英雄,被法国人杀害)、奥托·爱德华·韦迪根(Otto Eduard Weddigen,1882-1915,德国海军的一名海军上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过潜艇舰长,并在一次海战中以一艘潜艇击沉敌方三艘装甲巡洋舰,成为德国海军史上最有名的战斗英雄之一),利茨曼将军(Karl Litzman,先为一次大战中的德国将军,后为纳粹将军,以1914年在波兰的 Łódź战斗闻名,号称Bschesiny雄狮),萨普·英奈考夫勒(Sepp Innerkopfler, 奥地利军人,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与意大利军队争夺Monte Paterno的战斗中牺牲),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一次大战中被称为王牌中王牌的德国飞行员,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xlii]

在纳粹党化教育的历史中,党国的“烈士”和“模范”与真正的民族英雄一起并列,凸显他们的伟大。党国英雄作为对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理应与历史伟人同样享受国人的崇敬和爱戴,这是党化教育和党化宣传所共同坚持的。纳粹英雄化、史诗化和浪漫戏剧化的历史成为党国文艺创作的题材和主题的源泉。德语教科书里许多课文都是这一类的创作成果,这也使得党化教育可以非常自然地在意识形态上把语文(包括课外读物)与纳粹领袖和英雄事迹结合到一起。这种语文所使用的语言总是充满了激情的口号和豪言壮语,在不断的重复、模仿和复制中形成一种假大空的公共语言。例如儿童读物《看世界》(Guck in die Welt)中有一篇《元首来了》的课文,主要人物是一个叫克劳斯的少年,开篇是,“克劳斯今天不用妈妈唤他起床,他自己从床上跳了起来。今天是重要的日子”。这是一个引起读者悬念的引子,接下来便是从这个悬念引出来的“为什么”:“从窗子里可以看到万字旗在飘扬,……橱窗里都悬挂着元首的画像,……男孩子们爬到树上,……掌旗手们过来了,克劳斯举起右臂敬礼,突然他听到远处呼喊万岁的声音。呼喊声越来越近。克劳斯看到了元首,元首站在车上,向人们亲切招手。万岁!万岁!克劳斯尽量大声地呼喊。真可惜,元首已经过去了!但是克劳斯还是一个劲地高呼:希特勒万岁!希特勒万岁!”[xliii]

纳粹高调宣传一位名叫施拉格特(Albert Leo Schlageter)的青年爱国英雄,他的事迹出现在许多课文中,被用来对学生进行党国需要的那种“爱国主义教育”。1923年,施拉格特在当时被法国占领的鲁尔(Ruhr)地区参加地下抵抗,炸毁了一座铁路桥后,被法军俘虏,他忠贞不屈,壮烈牺牲。这个故事成为党化教育的好教材,因为他所为之牺牲的伟大救国事业最后终于由纳粹实现了。施拉格特的故事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叙述的: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施拉格特坚定地说:“我从不乞求怜悯,现在也决不会。”“敌人在地上立了一根柱子,命令他跪下。决不!一个法军军士从他膝部后面将他踢倒,把他绑在柱子上。施拉格特挣扎着站立起来,即刻响起一阵枪声。‘第三帝国的第一士兵’就这样倒下去了,千千万万人民在他后面为自由站了起来。”这种描述英勇就义的语言在无数课文中几乎千篇一律,也成为学生作文的标准语言。

像施拉格特英勇就义这样的“历史”,它的主角并不只是一个过去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被纳入纳粹神话历史的神话英雄,他的“献身”是纳粹“政治救世主义”(political messianism)的一个叙事元素。[xliv] 在二十世纪的欧洲,宗教救世主义已经从现代世界淡出,世俗的政治救世主义便乘虚而入,取而代之。早在1923年,希特勒就向失去宗教信仰的德国人展示纳粹党纲的救世主义魅力,他说:“我们的运动应该为广大的、寻找道路但迷失方向的群众创造一种新的信仰。他们可以完全信赖并发扬光大,他们从此在这个令人困扰的世界中不再感到孤独,他们又重新找到了一块可以让他们安心的地方,这是多么辉煌的事业。”曾担任过克里克(Ernst Krieck,纳粹最显要的教育哲学家,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助手的霍尔菲尔德(Andreas Hohlfeld),于1933年,用一种宗教的欣喜描述第三帝国的伟大历史意义:“第三帝国已经成为无望者的希望,迷茫者的信仰,失败者的胜利。……它是一个理性所无法理解的(必须由信仰去把持的)神秘对象。与所有的宗教信仰一样,这种信仰是不信者无法理解的,因此,这种信仰也将信的与不信的、勇敢的与懦弱的、有希望的与绝望的、衰老的与年青的区别开来。”[xlv] 在这样的政治救世主义的狂热中,第三帝国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纳粹的信仰之国,同样,国社主义不只是一个关于国家的“主义”,而是唯一伟大、正确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在这样的党国意识形态中,政治救世主义挽救的不只是德国人,而是人类最精华的部分,因此成为世界未来的希望所在。

九 培养党国事业的接班人

在现代教育中,学校是教育组织化体制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最大。学校的课程、教材、日常教学和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影响等等,直接对学生的教育发生作用。但是,学校并不是唯一对学生起教育作用的体制,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学校不同的是,父母的影响在各个家庭中悄悄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之间差异极大,国家难以像统一管理学校和规范教学内容那样对待家庭教育。在极权国家,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还有另一种教育体制,那就是由党国权力直接操控的青年政治组织,它是党的助手,它的骨干则是党的后备队。在纳粹德国,这种青年政治组织便是“希特勒青年团”和“德意志女青年团”。这两个政治性的青年组织渗透到学校里,与学校形成了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青年团在家庭外部吸引学生,对不满家庭的学生特别能展示魅力,加剧了家庭中父母子女的代沟冲突。[xlvi]

纳粹主要的教育理论家克里克(Ernst Krieck)把国社主义青年称作为德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个伟大事业将会“造就一个新的国家,一种新的人类和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秩序”。[xlvii] 为了培养纳粹党国事业的接班人,纳粹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特殊的校外青年教育,希特勒青年团活动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希特勒青年团把元首意志和元首崇拜灌输给青少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纳粹提倡的活动,无条件地支持纳粹政策,自愿为纳粹政权献身。希特勒青年团营造狂热的政治气氛,带领青年们举行各种会议、集会和游行,大力进行政治鼓动宣传,宣誓效忠希特勒。这样的青少年活动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民间青少年活动,而是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功能,那就是把青少年培养纳粹党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希特勒青年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希特勒当时要求建立一个属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的青年运动组织,这个组织隶属于冲锋队(SA),1922年5月,国社德国工人党的青年团正式成立。它由兰克(Gustav Adolf Lenk)领导,为时不长,只维持到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屋政变。1925年,库尔特·格鲁伯(Kurt Gurber)重振青年团,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团员开始身着制服,1926年正式改名为希特勒青年团。1931年希特勒任命施拉克(Baldur von Schirach)担任国社德国工人党的所有青年行动总领导,施拉克于1933年6月17日成为“德意志帝国青年领袖”,这是一个内政部内的职务。到1932年底为止,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并不算多,约有107,956人。当时参加各种德国青年组织的青年有600万之多,许多青年组织都是自由青年运动(bündische)的成员,它们以争取国家独立和自由为旗帜,不满软弱的魏玛政府,在思想上反对保守,追求新锐。这与其他国家危机动荡和革命时期的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组织特别注重于培养志同道合的成员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如登山、野营、唱歌等等。[xlviii]

1933年纳粹一取得政权,施拉克便雄心勃勃地开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青年组织,把所有的德国青年都整合到希特勒青年团里来。到1936年底,它已经拥有540万团员。希特勒青年团从一开始就对青年非常有吸引力,不仅让他们觉得可以施展抱负,而且还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束。青年组织里的生活既新鲜又有刺激,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分享共同目标的兴奋和自豪,也使他们觉得追求个人目标是一件渺小而不重要的事情。青少年组织在许多国家里都对青少年有类似的心理影响。但是,希特勒青年团与一般国家中的青年组织是不同的。它不是由青少年自由、自发地组成,也不能确立它自己的目标,它的组织是由党国政权控制的,而它的目标则完全是由党国替它规定好的。

1936年12月1日,纳粹政府颁布一项关于希特勒青年团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它对德国青年的组织和教育作用。具体的条款是:一、帝国境内的所有德国青年都必须由希特勒青年团组织。二、所有的德国青年,在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都必须在希特勒青年团里接受体能、知识和道德教育,贯彻国社党关于为国家和共同体服务的精神。三、希特勒青年团教育德国青年的工作委托给国社德国工人党的德国青年帝国领袖。他的办公室是最高管理机构,总部设在柏林,他本人对元首和帝国总理(即希特勒)直接负责。四、一切关于执行和补充规则法令的规定都必须由元首和帝国总理亲自发布。[xlix]

法令规定所有的德国青年都由希特勒青年团来组织,也就是说希特勒青年团是德国唯一合法的青年组织。极权政体对社会控制的最大利器,就是在把所有的人都纳入某种或是官方或是与官方有关的组织里去,同时,严厉禁止他们自行结成组织。1936年,希特勒青年团法颁布时,入团还不是强制性的,但1939年3月25日,纳粹政府又颁布了一条规定:“从10至19岁生日的所有青年都必须在希特勒青年团服务”。德国的男孩从10至14岁必须参加德国少年队,14至18岁则必须参加希特勒青年团。10至14岁的女孩必须参加女少年队,14至18岁则必须参加德意志女青年团。法令还规定,青少年的家长和法定监护人有责任为孩子向希特勒青年团报名,“任何人如恶意妨碍或阻拦青少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将处以罚款或监禁”。[l] 青少年在入队和入团时都必须举行宣誓仪式,宣誓效忠元首。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纳粹德国的党国主义教育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