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从东亚海权格局演化看中国的有限海权原则

军事 sean 8415℃ 0评论

五、东亚海权格局的当前形态

5.1美国海上霸权:东亚海权格局的单极特性

21世纪初,东亚海权格局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的单极霸权状态。美国凭借自身雄厚的海上军事实力,“对东亚地区广大的海域几乎实现了完全的掌控”。4加之其强大的前沿军事存在和巩固的双边联盟体系,美国牢固护持着东亚区域的海上霸权。此外,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综合国力,更是其东亚海上霸权的坚实基础。这三者构成了美国东亚海上霸权的三大支柱。

(1)前沿军事部署

美国掌控东亚海域的直接工具是长期驻扎西太平洋的海军第7舰队。第7舰队是美国海军诸舰队中实力较强的一支,也是美国在本土之外部署的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第7舰队司令部设在日本横须贺港,在东亚的主要驻地除横须贺外,还包括日本的佐世保、冲绳以及韩国的釜山、浦项、镇海等多个港口。该舰队拥有军舰约50—60艘,其中有19艘作战舰只目前常驻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包括部署于日本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里根”号,此外还有战机350架。第7舰队每年都要在辖区内与亚太多国举行大小军事演习上百次,且平时约有1/2的兵力在西太平洋海域常规巡逻。此外,美国强大的军队投送能力使其能够迅速从驻扎在本土和海外各地的海军力量——特别是第3舰队中抽调大批兵力,在必要时补充和支援第7舰队。前沿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的结合,奠定了美国在东亚海域的海权优势。

(2)海权联盟体系

从地缘政治学视角审视,在东亚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博弈中,美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国家,同日本、菲律宾等海洋国家和韩国、泰国等边缘地带国家建立起了巩固的双边联盟。在这些联盟关系中,美国均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海权联盟体系。形成于冷战时期的联盟体系,在21世纪初继续得以强化和发展。美国将这些联盟关系视为东亚乃至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托。2010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曾指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泰国的盟友关系是亚洲安全的基础”,并表示“将继续深化和发展这些同盟关系以反映地区的活力和21世纪的战略趋势”。

作为海权联盟体系的补充,美国还积极推进同新加坡、印尼等东亚非盟友国家的军事合作,拓展在东亚海域周边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通过一系列年度海洋安全演习机制,美国将众多东南亚中小国家吸纳到美国主导的军事合作框架之中。如从1995年起每年的“战备与训练合作”海洋安全演习和2002年起每年的“东南亚反恐合作”海洋安全演习,不仅有菲律宾、泰国等盟国参加,还吸收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非盟友国家。

(3)国家综合实力

海权的竞争不仅是海上力量的比拼,更是综合实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美国东亚海上霸权的基础和保障。美国作为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相较于东亚海权格局中的其他各国家都占据着绝对优势。201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94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比排名全球第二、三位的中、日两个东亚大国的总和还要高。2015年,美国国防开支高达5960亿美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占世界总量比重超过40%,比东亚各国的总和还要多。超强的国家综合实力,使美国在东亚海权格局中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战略优势。

5.2霸权的非完全性:东亚海权格局中的均势因素

尽管当前美国在东亚海域占据霸权地位,但其区域海洋霸权具有非完全性,海权格局中包含着均势因素。美国虽具有一定的主导能力和显著的优势地位,但东亚大国战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使其无法全面掌控东亚海洋安全事务。在美国主导的东亚海权联盟体系之外,是其控制力鞭长莫及的大陆地缘政治板块。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加之中俄两大大陆强国的联合,对冲着美国海上霸权的三大支柱,制衡着美国在东亚海域的单极霸权。

第一,中国不断发展的海上力量,是制衡美国东亚海上霸权的直接因素。崛起中的中国已成为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海军拥有“亚洲最强大的主战舰艇、潜艇和两栖战舰”,包括79艘主要的水上战舰,至少55艘潜艇,55艘大中型两栖战舰和约85艘装载导弹的小型舰艇。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也已于2012年正式进入海军序列。随着军事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中国海军总体能力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装备为主体、第三代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许多水面舰艇都配备有先进的防空系统和现代化反舰巡航导弹。随着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海军的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第二,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是制衡美国东亚海上霸权的根本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速崛起,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特别是经济实力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866万亿美元,已高达日本(4.123万亿美元)的两倍多。目前,中国已成为绝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增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东亚各国与中国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深,中国正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经济体系的主导性力量。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增长,提升了中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也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为制衡美国海上霸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中俄两国不断强化的战略协作,也是制衡美国东亚海上霸权的重要因素。美国及其盟友在海洋方向上对大陆国家形成地缘政治压力,而中、俄两大大陆国家通过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采取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缓解共同面临的这种压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使东亚大陆强国实现了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联合,成为制衡美国东亚海洋霸权的中流砥柱。海洋势力与大陆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对立,使单极霸权的海权格局之内形成了一种隐含的均势状态,从而弱化了美国的海上霸权。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中国海权力量的不断崛起,东亚海权格局呈现出均势因素逐渐增强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海上力量呈现跨越式发展。海军远海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蓝水海军加速形成。中美之间海上力量差距不断缩小,美国在东亚区域的海上霸权逐渐削弱。在美国看来,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这种迅速发展会增强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构成了对美国区域霸权的威胁。事实上,美国正采取多种战略途径遏制中国海权发展,但中国海权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六、海权格局演化对中国的启示

东亚海权格局的演化历程,为中国的海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和现实镜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权的发展。“海权越来越成为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重要资源手段。”科学合理的海权发展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从海权发展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开拓未来。东亚地区海权格局的历史演化和海上强国的权力兴衰,为中国未来的海权发展提供了很多深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第一,综合国力是海权的基础,中国的海权发展应配合国家大战略,依托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纵观东亚海权格局的演化历程,主导格局的海权强国均非仅仅依靠海军实力,综合国力的对比才是决定海权格局的根本因素。西、葡对东亚海域世界的率先入侵,英、荷对西、葡海权地位的取代,以至美、日海权的崛起,都是建立在优势性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中国主导的等级制海权格局的瓦解,英、法等欧洲列强在东亚海权竞争中的淡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权地位的下降,原因也并非只是海上力量的衰落,而主要源于综合国力的相对落后。因此,海权的发展不应孤立推进,而应关照全局,服从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国家大战略的整体框架内展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推进原则在于海上地缘安全所体现的国家利益和为实现国家整体战略而必须保证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之间有效的战略协调。”当前历史阶段,“和平发展”实际构成了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不仅包括国际战略,还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战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应与国家大战略相匹配,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于国家全面建设,不能为单纯发展海上力量而损害或牺牲国家的和平发展。

第二,海军实力是海权的保障,中国的海权发展应以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为首要任务。海军实力是决定海权格局的直接因素。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东南亚海上霸权地位的更替和相继丧失,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海军力量不敌后起的英国,失去了制海权。19世纪后期中国晚清政府缺少一支强大的海军,导致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东亚传统海权格局最终彻底瓦解。因此中国的海权发展需要以海军力量为坚实后盾,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中国应继续建设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推进海军由机械化舰队向信息化舰队发展,提高新军事环境下空海一体化作战能力。海军建设应“注重提高近海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发展先进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等装备,完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体系,提高远海机动作战、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增强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在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增强保护本国领海和海洋合法权益的能力,提升本国海权力量。

第三,海权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与本国地缘政治特性和国家现实利益相适应,中国的海权发展有必要坚持有限海权原则。历史上大陆强国和陆海复合型强国谋求远洋海权的战略实践无不以失败告终。就东亚海权史而言,作为大陆国家的苏联,冷战时期盲目追求远洋海权,同作为海洋国家的美国展开激烈的海权竞争,最终成为拖垮其自身的一个重要肇因。相关历史案例为中国的海权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与教训。

中国的海权战略有必要对发展何种程度的海权做出明晰的规划。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具有天然的地缘政治劣势,地理条件决定中国难以获得美国这种海洋国家所具有的安全盈余。“中国所面临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多方向的、多样性的安全压力决定了海权的有限性及其满足主权需求的性质,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根本无法建立美国式的全球海洋权力。”中国应以维护安全与权益为宗旨,发展有限的区域性海权,注重海权发展的适度性,不可盲目追求扩张性的远洋海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战略环境恶化。

第四,域外强国的力量在地区海权格局中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在海权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同域外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从1511年葡萄牙海上力量进入东亚起,东亚地区的海权体系便已同世界其他地区连为一体。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美国等域外强国相继介入,深入影响了东亚海域世界的历史进程。在当前的东亚海洋安全领域,仍有许多区域外强国和中等强国有着不同程度的介入,如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中国发展海权,需要妥善处理同这些域外强国的关系,减弱源自区域外部的安全压力。特别是应妥善处理同美国这一海上霸权国家的关系。中国应认识到,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海上力量在东亚海域的存在仍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在中国实力相对美国还有很大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不具备经营周边的条件,而应继续以较大的力度忍耐。”虽然地区海权的博弈是零和的,但中美两国在海洋安全事务上是可以实现合作共赢的。中美两国在东亚海洋安全领域存在共同利益,正如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所指出的,两国在诸多海洋安全议题上仍存在合作空间。“只要中美双方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关切,不触碰对方战略底线,两国就有化解矛盾、开展海上合作的基础。”中国应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基础上,促进两国在海洋安全领域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区域海洋安全的大国协调与合作治理。

第五,海权格局内生于区域体系,中国在海权发展过程中须重视周边外交,处理好同东亚海上邻国的关系。东亚海权格局的演化历程是东亚区域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密切相关,域内沿海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国要实现海权的顺利发展,需要以有效的周边外交手段,化解海上邻国对中国的猜疑与恐惧,规避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联合制衡。中国应避免采取过于强势的军事外交政策,从而把多数海上邻国推向美国一边,增强美国及其联盟体系对中国的防范与制衡力量,进一步恶化海洋安全环境与和平崛起的整体战略环境。正如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所揭示的,进行自我克制以免引起本地区的恐惧是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的。中国应坚持和平发展,避免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减轻东亚海上邻国对中国海权力量发展的不必要猜忌心理与对抗行为;同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保障本国海权的长远发展。

文/金新 原载于《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从东亚海权格局演化看中国的有限海权原则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