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亚洲伊斯兰世界的形成与环中国新月文化圈

文化 alvin 12954℃ 1评论

古代伊斯兰教的第二次东扩浪潮

在世界五大文化(佛教、婆罗门/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儒家学说)中,伊斯兰教出现最晚,但是发展最快。按照美国《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的历史数据,从1800年到1900年,全球伊斯兰教信徒从0.9亿(世界人口的10%)增长到2亿(12.34%),从1900年到2000年,伊斯兰教信徒从2亿(12.34%)增长到12.4亿(20.2%)。2012年12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对全球“8个主要宗教群体”2010年人口规模和分布的研究报告,2010年,伊斯兰教信徒16亿(占世界人口的23%)。因此到了今天,创教仅只1500年的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世界上信徒第二多的宗教了。

伊斯兰教于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后,迅速掀起了第一次大扩张的浪潮,征服中东、北非、西亚广大地区以及欧洲部分地区。这个扩张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中亚。公元715年,阿拉伯人夺取了大夏,以后,一些中亚游牧民族(特别是突厥人)逐渐放弃了原来信仰的佛教、摩尼教和拜火教而改宗伊斯兰教。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喀喇汗王朝(992-1212年)把伊斯兰教传入于阗、叶尔羌等地。到了13世纪,伊斯兰教推进到了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昌八喇城(今吉木萨尔)。另外一个伊斯兰教的突厥王朝——位于统治阿富汗东南部的伽色尼王朝(962-1212年,又称哥疾宁王朝、伽兹尼王朝),经常向印度北部发动圣战。该王朝最著名的君主马哈茂德(998-1030年在位),被称为“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和一位不倦的伊斯兰战士”。他率军进攻印度达17次之多,远达恒河的卡瑙吉,并吞以拉合尔为中心的旁遮普,旁遮普从此成为穆斯林地区。他北上联合喀剌汗王朝共同消灭花拉子模。他去世前,向西占领莱伊(今德黑兰南部)及哈马丹,从而建立一个阿拔斯王朝以来版图最大的帝国。1026年,马哈茂德的军队攻占位于阿西阿瓦尔的印度教著名神庙——索那斯神庙。这座神庙里的僧侣们向马哈茂德敬献财宝,请求他把偶像保留下来,可是马哈茂德拒绝了这一要求。他还先后占领古吉拉特和曲女城。之后的廓尔王朝(1150-1206年)进一步把穆斯林的统治扩大到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到了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时期,印度北部完成了伊斯兰化。德里苏丹国之后又出现了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势力也沿海岸南下,抵达印度河口,征服了印度洋的贸易重镇胡茶辣国(今古吉拉特),从而使得伊斯兰教商人控制了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贸易,伊斯兰教也通过海道传入东南亚。

1136年和1267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吉打苏丹王朝和苏木都剌国分别在马来群岛建立。到了13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传播于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1292年马可·波罗自中国归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发现那里的霹雳城已是一座穆斯林的城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亦译为伊本·白图泰、伊本·拔图塔,即Ibn Battuta,1304-1377)于1345-1346年途经苏门答腊到中国旅行时,也记述了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兴盛的情况。自此以后,伊斯兰教逐步深入到中部和南部地区,最终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宗教。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也传到了爪哇岛。

在中南半岛,近代学者认为大约在中国的宋代,伊斯兰教传入占城国。但据14世纪埃及作家迪马斯基(Damashqi)记载,伊斯兰教甚至在7世纪中叶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Uthman)执政时期就已经传入占城国。在占城南部的宾瞳龙,早自8世纪中叶以来就已经存在着一个穆斯林社会。9世纪后期占城统治中心北移宾瞳龙的伊斯兰教势力迅速发展。根据占城的传说,安拉于1000-1037年“君临都城”,亦即安拉于1000年从天而降,成为占城的国王,建都于佛逝,统治了37年之后返回麦加。这个传说反映了占城曾一度出现了一个穆斯林政权,很可能就是宾瞳龙的穆斯林所建立的。在10世纪至1471 年, 伊斯兰教在占城社会广泛传播,在占城王族中皈依伊斯兰教者不乏其人,从而促进了伊斯兰教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增长。在占城国内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南部地区),穆斯林建立了地方政权。

因此在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许多地区,15世纪之前,已出现一个伊斯兰教逐渐取代印度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的趋势。在这些地方,逐渐出现了一个伊斯兰教文化圈。不过,这个文化圈的范围尚有限。史学大师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其《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西欧人来到东南亚之前这个地区的宗教状况做了分析,说:“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时,东南亚已经形成四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其中两种宗教即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相对来说是较晚传入此地的。上座部征服了几乎整个大陆东南亚,只有越南、占城的残余部分和马来半岛最南端除外。越南人是中国流派的大乘佛教徒。占(城)人和大陆马来人成了穆斯林。海岛马来人表面上成了穆斯林,但实际上仍然是印度教徒。巴厘岛上的马来人仍然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在婆罗洲、沿海地区的马来人成了穆斯林,但在广大的内地,他们仍然是异教徒”。

泰姬陵

泰姬陵

15-17世纪中期亚洲宗教文化版图的最大的变化是伊斯兰教的第二次大扩张。这次大扩张约翰的主要力量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扩张的主要方向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次扩展的结果,就是今天亚洲的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的第二次大扩张彻底改变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文化版图。在这些地区,先前流行的宗教差不多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印度教仅只在南印度还能保了住统治宗教的地位,而在南亚其他地区和东南亚则遭到了灭顶之灾。佛教在印度本土和中亚、南洋群岛基本消失,而摩尼教、祆教等中亚千年宗教也被连根拔除。伊斯兰教在这些地区(除了印度南部和锡兰)都取得了统治地位。

由于佛教与中国有特殊的关系,这里稍微多说几句伊斯兰教第二次东扩对佛教的影响。佛教兴起之后,一度成为南亚、中亚以及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但是佛教后来却命途多舛。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印度教复兴后,逐渐将佛教融合于其中,不仅在广大民众中扎下了根,而且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只有孟加拉等地方还能保有一席之地,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当伊斯兰教扩张到印度时,在穆斯林军队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之前,印度教统治者和民众奋起反抗,不仅保持了南印度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北印度,印度教民众此起彼伏的起义也使得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适当放宽宗教政策。然而佛教徒却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反抗。一个原因是佛教的“非暴力”信条,使得佛教徒不能拿起武器进行反抗。著名佛教史专家渥德尔(A. K. Warder)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这一说法有些偏颇,但也不失为一个有道理的解释。对于印度的佛教的最后一击,发生在12世纪和13世纪之交。德里苏丹国将领巴克提亚·契吉(Bakhtiar Khilji)率领穆斯林大军入侵印度,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以及佛教大寺飞行寺、超岩寺等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至此消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亚洲伊斯兰世界的形成与环中国新月文化圈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
    匿名2021-08-28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