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海陆复合型大国应当选择哪种崛起战略?

军事 rock 21845℃ 2评论

“海陆并举”战略对于尚处于崛起进程中的德国来讲无疑是一种化友为敌、引火烧身与自拆台脚的战略构想。一方面,陆军元帅施里芬和他的将军们为国家安全构建提出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即未来德国最大的安全风险来自于法俄东西两线的陆上夹击。国家安全战略应该优先加强陆军规模建设,并利用俄国动员效率低的特点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争取陆权优势。同时认为:“在海军政策上,我要问的不是海军应有多大,而是应有多小。我们能够建造德国、特别是皇帝所要的那么多军舰之间,必定就会给自己招致一场非打不可的战争。”[2]另一方面,海军元帅铁毕子和他的将军们对国家安全构建提出了著名的“风险理论”,即认为建立强大的并可以威慑英国的“公海舰队”不仅能够使英国不敢攻击德国,同时还能够使德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盟友。[3]不幸的是,英国海军部并没有得出铁毕子一厢情愿期望的结论,而是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4]1902年10月,英国海军部注意到“德国舰队巡航距离很短,推测是专门设计未来针对英国备战的。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在北海建立海军基地……事实上,德国‘庞大海军计划’使英国离开德国,并转而寻求同自己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对手法国和近东对手俄国人达成谅解。”[5]如果法国是德国不同戴天的宿敌,俄罗斯是一个危险的邻居,那么英国本该是德国天然的盟友。但正是德国试图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才使得德国最终不得不面对一个被自己战略挤压到一起的英法俄三国协约。

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国家根本的战略风险。而威廉二世主导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的战略风险正是来自于权力的过度伸展。追求“区域陆地霸权”和“全球海上霸权”的“海陆并举”模式,构成了20世纪初德国国防开支大涨的根本原因。“1901~1903年,德国海军占国防开支的20%,1907~1909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到了1911年急剧攀升至54.8%。到了1912年,德国不得不宣布削减海军建设预算。”[6]自1897年“庞大海军计划”已降,德国举国进入到疯狂的造舰狂潮之中。“仅在1907年,用于海军造舰的费用就高达291 000万马克。1897年到1914年间,德国海军因造舰费用增加而欠下了104 070万马克的债务。”[7]持续高昂的军费负债已经让德国看不到同英国海军竞赛的任何前景了。由于英国只需致力于维持对德海上优势,因此,它的国防开支要比对手少得多。但德国还要维持庞大的陆军开支。

二、干涉变量:同盟关系与崛起成败

为什么同样缺乏稳定的陆基权力资源,并且同样追求“全球海权”的荷兰被身边的陆权霸主法国所摧毁,而葡萄牙却没有被身边的陆权霸主西班牙所摧毁呢?1为什么在争夺“区域陆权”优势博弈中,主动同海权霸主结盟抑或是选择海权“搭车”的国家绝大多数取得了战略优势或至少取得平手?陆基力量发展不充分的海权国在“区域陆权”竞争的大国博弈中究竟充当着怎样的战略角色?

在争夺“区域陆权”优势的战略大棋局中,海权国的战略价值并不体现在其能够提供强大的陆上军事力量。正如当人们询问俾斯麦如果英国军队在德国海滩进行登陆他将如何应对时,俾斯麦饶有兴趣地回答道“我会叫当地的警察把他们都抓起来”[8]。但是海权国却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使原本势均力敌的陆权大国间的平衡发生倾覆。同时它还能够充当参与长期消耗战的陆权国盟友——战略天平中的托盘角色——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大质量强磁砝码。布莱恩·沙利文(Brian Sullivan)将其称为“起决定作用的战略”(the strategy of the decisive weight)[9]。对于这一角色掌控最好的就是历史上的海权霸主英国。“我支持谁,谁就会胜利”[10]这句源于亨利八世(Henry Ⅷ)的经典名言很好地诠释了战略“助攻手”在欧洲权力天平中的价值。亨利八世还让宫廷画师为他绘制一幅油画:他右手拿着一个不偏不倚的天平,天平一端是法兰西,另一端是奥地利;左手拿一砝码,准备随时投放到天平中的任何一端。在伊丽莎白(Elizabeth)女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西班牙和法兰西就像欧洲天平的两端,而英国则是天平的指针或支架。”[10]1624年,法国的一本小册子请求雅各布(Jacob)国王将伊丽莎白女王和亨利八世作为光辉的楷模。因为“他们非常高明地在势均力敌的皇帝查理五世和国王弗朗西斯之间扮演着裁决者的角色。让双方既怕他又恭维他,并争相获得他的友谊。”[10]

海权国最大的战略优势在于享有制海权一方可以通过“远洋打击”与“近岸封锁”遏制敌对同盟获得海外资源的可能,并有效打击敌对国家孤悬海外、鞭长莫及的战略基地。同时,能够在长期的陆权消耗战中通过控制国际航道通行,进而决定区域外战略资源的流向与配置。因此,海权可以被视为“区域陆权”竞争中最大的战略“助攻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中,海权霸主英国及其海权盟友日本对德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海外殖民地与军事基地进行逐个摧毁。开战后,日本援引《英日同盟》条约中的参战义务,进攻并清除太平洋地区赤道以北的德国海外军事基地——包括中国青岛的胶州湾——英国负责清除赤道以南的德国海外军事基地。在大西洋战场上,号称全球第二的德国海军在日德兰大海战中因无法取得与英国旗鼓相当的制海权而躲藏在基尔军港——海军作为远洋打击和对敌人近岸封锁的军事手段却需要躲藏在自己陆基力量的羽翼下得以保全——直到战败也没有勇气大规模再次出海迎战英国皇家海军。从荷兰人在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1572~1609年)首创对敌“近岸封锁”已降,海权国对陆权国在长期消耗战中获取全球资源配置问题上就一直拥有更加灵活的话语优势。在英法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英国通过对法国实行封锁切断了其与其他大陆的一切联系,同时也使得其孤悬海外的殖民地尽数遭到摧毁。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海陆复合型大国应当选择哪种崛起战略?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铁毕子。。。
    匿名2016-04-20 11:10 回复
  2. 好文
    匿名2020-12-11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