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吴建民难题与中国近代职业外交人的失败

文化 rock 12267℃ 0评论

吴建民

据最新消息,2016年6月18凌晨,中国前驻法国大使、担任过包括外交学院院长等多种外交和外事职务的退休外交官吴建民先生,在武汉因车祸不幸罹难。

中国人有所谓盖棺论定的传统。吴先生的外交思想与实践业绩,官方自有定论,但值得反思的是,他的去世在公共舆论中所立即引发的尖锐对立。除了官式的褒扬及普通人对死者的缅怀,在更能代表公众意见和情绪的社交网络上,对他的批评可谓特别尖锐,而且,一反过去两极化的对立,在对吴的激烈批评意见中,平时在公共问题上秉持完全相反观念的两方罕见地采一致的高度否定态度。

吴先生近年在国内关于外交和国际政治观念的领域十分活跃,他关于不应以战争与革命观念来认识当代世界潮流,及中国应以更符合国际法精神的态度应对国际争议等观点,曾引发关于中国应如何认识当代世界和采取何种对外政策理念的热烈争议。这种争议反应在对其哀悼的话语中,他近年的诸多论辩对手纷纷对其去世表示痛惜,含蓄地表明与其观念差别,署名@军报记者 的微博用户在表示对其悼念的发言中,称对其很多观点“不能苟同”,而很多的对其历来观点反感的普通用户则直接使用了不堪入目的传统抹黑术语,诸如“汉奸”、“洋奴”等。

吴建民先生与罗援少将曾经在电视节目上辩论

▲ 吴建民先生与罗援少将曾经在电视节目上辩论

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位坚持“改革开放”为理论主轴的资深外交人士,当其去世,对其否定性评价也来自对社会持变革意见的社群。此造人士的批评基于吴的体制身份和政治归属认知,更深层的,是基于对中国现状与未来视野的不同认知。然而,这部分激烈的批评意见在现实的话语政策框架下并不能得到清晰呈现,因此,与对吴的极左批评并不能构成同等的公共影响。

在公众对吴的思想和职业成就的巨大争议中,人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与意识的明白断裂和鸿沟,可以说,吴先生的遽然罹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透过其对立的评价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代社会、意识和外交等重大政策领域认识撕裂的现状;而对其观感和评价的尖锐对立,以及这种对立与吴的思想、观念和职业工作的关系,可以视为一种突出的当代公共话语难题,即所谓“吴建民难题”。

简而言之,这里所不严谨地称为“吴建民难题”的讨论大约涵盖如下几个方面:我们身处怎样的当代世界?中国应怎样认识和应对当代中国与全球主要大国及其他国家的矛盾?如何界定当代外交与国防和经济等国家政策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30年来中国外交的一般理论与实践?一句话,“吴建民难题”之所以值得讨论,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涉当代世界和社会基本认知的原则与政策争论,而不是可以用论辩伦理或礼仪消除的无关痛痒之争。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吴建民难题与中国近代职业外交人的失败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