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军事 sean 10998℃ 0评论

(四)英美发挥飞机以及雷达在反潜中的技术优势,是导致潜艇战发生转折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于1943年5月潜艇战发生转折并最终失败的原因,邓尼茨认为是由于在武器技术方面遭到了失败。飞机和雷达的应用使盟军具有了反潜战的技术优势,从而导致潜艇在交通线作战中丧失了主动权。

1942年夏天虽然出现了对潜艇战有利的条件,但邓尼茨意识到,“作战本身,尤其是对护航队的作战,变得日益困难了。作为作战战术的先决条件的潜艇水面机动性,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受到愈来愈大的限制。” [3] 这两个因素分别是:第一,盟军飞机对大不列颠以西和美国以东海域进行的空中监视和空军对护航队的直接保护日益加强。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所谓空白区,即盟军陆上远程飞机不能进行持续监视或对那里的护航队不能提供保护的海域,变得愈来愈小了。盟军飞机数量的显著增加是德国潜艇战发生危机的根源。第二,护航队中的护卫舰以及投入战斗的飞机配备了短波仪——雷达。雷达和飞机的结合对潜艇的威胁更大。飞机使用了一种显然也用于水面舰艇的新的雷达装置,它能够在浓雾密云中,在阴天或夜里测出潜艇方位,然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除此之外,护航队除了自身的防御力量,还配备了特种战斗队。英美成立的所谓“支援部队”,由战斗舰艇组成,配备有与潜艇作战的一切装备,包括雷达、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这被邓尼茨称之为“大西洋战役中彼此力量突然消亡的原因。”

结果,尽管1943年下半年潜艇战战果辉煌,特别是在3月达到了潜艇战的顶峰,但1943年5月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德国潜艇损失高达31艘,5月24日邓尼茨被迫将潜艇撤出北大西洋。

(五)1943年5月后直至战争结束时继续进行的潜艇战,对整个战局发挥了巨大的战略牵制作用

1943年5月之后,大西洋海战的局势逐渐明朗化,英美两个海上强国的防卫力量已超过了德国潜艇的进攻力量,德国潜艇战已难以挽回败局。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邓尼茨仍然坚持继续在大西洋上进行潜艇战。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潜艇战迫使英美船只继续编队航行,这种航行比各船只单独航行多耗费全部运输力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时断时续的进出港口的船队装卸,意味着严重地耽误时间;而维修这些船只,需要拥有一个庞大的造船和装备体系以及巨大的造船能力。此外,英美要保护护航队的安全和监视海域,必须使用强大的防卫力量即数百艘驱逐舰、护航舰、护卫舰和数百架飞机,以对付德国潜艇。这就意味着大大消耗军用物资,大大消耗用于维修这些军舰和飞机的民工和巨大的物质力量。” [4] 而如果德国停止潜艇战,那么,所有这些力量就会腾出来用在同德国作战的其他地方。如果英美将腾出大量飞机轰炸德国城市,德国本土受到的空袭将有增无减;大量的水面舰只将用于切断德国在北海和通往挪威的沿海交通线,德国在挪威的靠德国供应补给品的军队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些腾出来的海军部队还可以夺取波罗的海的入海口,以赢得对德国的制海权。而这一直是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宿愿。“战争初期,英国海军部因力量不足而不得不拒绝邱吉尔的要求。只要潜艇战还在进行,它就不可能腾出这些海军力量来。”“潜艇战牵制着这些在所有海域保护英国商船航行的力量,而英国的生存和英美的作战又取决于这些商船。”如果英美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将导致以下后果,“我们就不能越过波罗的海输入铁矿砂和对德国东方战线提供给养,我们就不得不在我们漫长的波罗的海沿海一带到处防备敌人的登陆,并防止敌人在德国本土建立一条新战线。” [5] 因此,“即使潜艇战不能完全克服当前的困难,不能再取得以往那样的胜利,但仍然必须全力进行潜艇战,因为潜艇战能使敌人消耗比我们多几倍的战争力量或牵制敌人数倍于我们的力量。”邓尼茨最终得出结论:“潜艇战同我们整个的战略形势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6]

简要评析

作为德国海军战略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作者在本书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系统分析了德国海军战败的原因。

在海战中,邓尼茨针对英国“岛国”的特点,正确认识到交通线作战在整个大西洋海战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以潜艇结群作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商船为主要攻击目标,实施吨位战以达到破坏交通线的战略目的。这一在海战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德国海军战略战术,将潜艇战提高到战略层次,不仅在德国对英国的海上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马汉以来形成的传统海军战略的发展和补充。邓尼茨在本书中对潜艇力量建设、训练、新型潜艇的研制和技术改进等,提出了许多观点,亦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都值得后人借鉴。

此外,作者还回顾了自己在希特勒死后以帝国元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的身份组织政府,指挥东线德军抵御苏军,策划西线德军向英、美当局实行局部投降等方面的详情细节。为了说明问题,给自己的论点提供佐证,作者大量引用了德国方面和英、美方面有关的历史档案资料。书中提供的有关材料和分析,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二战海战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另一本著作《十天与二十天》(又名《邓尼茨元帅回忆录》)中,详述了德国潜艇部队的组建、训练、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叙述了德国潜艇部队在世界各大洋(尤其是大西洋)运用“狼群战术”实施潜艇战的各阶段战况,分析了德国潜艇部队在同英、美护航运输队作战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披露了当时的国最高领导层对海军建设和海战地位的不同观点之争。

当然,本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作者在对德国潜艇战失败原因的分析中,主要侧重于技术因素,而忽视自身战略上的致命缺陷——突出潜艇的畸形发展而忽视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使潜艇在海战中得不到其他兵种的协同和支援,导致其孤军深入而最终失败。事实证明,潜艇作为单一兵种要达到战略目的是不可能的,必须依赖其他兵种的协同和支援。此外,作者由于坚持亲纳粹的政治立场,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也是完全错误的。作者在书中努力为德国海军粉饰和辩护,开脱自身和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对于这些错误,读者在阅读中应注意鉴别。

石海明 撰文

[1]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40

[2]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5

[3]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09

[4]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20

[5]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21

[6] 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24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