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经济 sean 17669℃ 0评论

(三)美元霸权:缓释型的毒药?

至此,我们已经充分展示:“帝国的光环”为美国在1971年后依旧吸引了巨额的外资流入,而大量的外资流入增加了美国放松金融管制的压力,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了美国的过度金融化以及制造业与金融业比例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引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火药桶。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学术界的一个普遍反应是,美国有这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无法预测危机的到来?一种解释是经济学家也成为华尔街金融活动的利益卷入者,因此无法客观看待华尔街所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并不能从经济学或者金融学所讨论的问题中直接得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不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存在的技术上或者制度上的纰漏,也不是少数银行家与华盛顿政客的共谋所能制造出来的,而是美国一如既往地在全球寻求霸权地位的国际战略的客观结果。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虽然不直接与黄金挂钩了,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美国寻求的是让美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储备货币,而且从目前全世界的外汇储备量来看,它确实做到了。正如廖子光在批评美元霸权时所说的:“国际贸易的现状是,美国生产美元,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美元可以购买的产品。”在美元霸权下,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寻求的不再是比较优势,而是转向竞争基于美元的积累和储备,以稳定本国货币的国际汇率。美元虽然已与黄金脱钩,但是美国幻想的是通过美元霸权战略使得美元本身就是“黄金”。

美国人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也许美元霸权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剂毒药–“帝国的光环”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本流入,也带来了为这些资本升值的压力。大量的外资流入首先改变了美国的金融业(对利润的追求更加肆无忌惮),进而改变了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业的看法(进一步放松管制可以让金融业获得更高的利润),最后改变了美国社会(只有与金融沾边才能实现“美国梦”)。

六、结论

本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建立在才能配置理论之上,为解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帝国的光环”理论。这一研究至少具有以下理论价值:首先是强调制度分析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银行家的贪婪、金融寡头与政客的共谋、美国社会的投资狂热等都是非常表层的因素,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制度演化过程,只有通过对历史制度的分析才能更为充分地理解美国今天的金融化现状。其次是对国际因素的重视,在我们的理论中,自始至终强调美国金融化的过程是与美国在全球寻求美元霸权地位的国际战略息息相关的,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学的思考如果单纯考虑国内因素的话,只能走到死胡同里去。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国际金融体系和中国的经济战略都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就国际金融体系来说,任何一个以核心国家的主权货币为支撑的单一储蓄货币体系都是不稳定的,我们的目标是结束任何单一货币的霸权。对中国来说,必须审慎地进行金融化,要通过制度设计,保持金融业的收入不能与其他行业差距过大,以防止人才向金融业过度转移。

文/李辉、唐世平、金洪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