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美太空对抗与合作

军事 sean 45182℃ 0评论

对美国政策的建议

合作

中国在最近数十年间的经济与军事增长要归功于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经济秩序。然而,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现有的美国主导的秩序并不满意,而中国自己对于营造这一秩序并未做出什么贡献。当北京与华盛顿双方互相竞争的利益与对未来的愿景开始发生碰撞时,他们在国际上就会不断产生摩擦。现在亟需新的合作手段来促进相互信任,并创建能使美中在最少的摩擦中共存的环境。太空在华盛顿与北京的合作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两国在这个领域会发生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双方在涉及太空军事与经济活动的标准化规则制定方面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如果我们两国能建立太空行为与规范的框架,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将纷纷效仿。

想合作,就需要美国迈出第一步。正如布莱恩·威登与何晓(音译)在他们的文章《岛礁战争》中指出的那样:“华盛顿仍然希望北京能成为更重要的国际太空安全领域的建设性伙伴。北京仍然对很大程度上由美国建立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有诸多不满,它看起来有一个明晰的目标,意图运用自身太空能力,来提升双边合作,并在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中发挥作用。”俄罗斯试图破坏国际太空倡议,这种情况下,北京与华盛顿就应当放眼未来,为太空治理制定大胆的计划。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但有必要制定相应准则和规范,来约束政府实体和私人公司在太空中的行为。威登与何继续谈到,双方都应寻求建立增进信心机制,以建立信任、促进合作与化解冲突。在经济前沿,私人公司渴望稳定性与明确的规则。假如这两个世界上卓越的军事与经济大国在前期建立了明晰的准则,那么潜在的资本家在为昂贵的天基项目进行大规模预先投资时就会更加充满信心。这又引出了双方都应该关注的下一个议题:太空领域的私人部门合作。

美中的私人公司共同进行太空开发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太空运载能力、空间站、小行星矿产开采、月球站以及其他各方面努力都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建立伙伴关系以后,美中双方的公司都可以寻求各自政府的支持,开发诸如太阳能、稀有元素与无数其他领域的新能源来用于科学探索,而这对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有利的。只要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政府部门不过多干预,私人公司合作都是可行的。我们两国之间的战争之所以不可想象,美中深度的经济融合经常被视为其中的一方面原因。为什么同样的逻辑就不能拓展到太空呢?

尽管有潜在的太空控制这一合作契机,当前同样存在相当大的冲突因素。中美双方的高级军官一致认为太空军事化不可避免,那么预先在一项规则上达成共识是很有利的,那就是禁止动能打击。2007年,中国进行了反卫星试验,用一枚导弹击毁了自己的一颗失效的气象卫星,那次试验所产生的碎片至今仍然威胁着太空资产的安全。与卫星有关的动能作战会产生大量的太空垃圾,而当前对此尚无行之有效的补救或清理措施。北京和华盛顿都有理由将太空战争限制在非动能手段的范围之内。假如爆发冲突,除动能打击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影响卫星或使之中立。这些方法包括无线电频率干扰和可暂时失能甚至完全摧毁星载传感器的激光武器。

需要强调的是,侦察卫星对于增进信任非常重要。侦察卫星使各个国家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对手正在做些什么,至少能部分减轻另一方的疑虑。比如《开放天空条约》,主要由美俄两国达成,但除此之外还有32个国家在条约上签了字。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该条约旨在通过使所有的参与方,无论其大小强弱,都能直接获取他们关注的军队及其活动的航空影像信息,以此来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双方都应认识到该技术在减轻疑虑与预防偏执方面的重要性。达成侦察卫星互不对准(通过动能打击、干扰、激光或其他任何手段)的协议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但能促进更大程度的透明,同时能够缓解太空军事化的压力。

航天服

对抗

任何涵盖美中地缘政治对抗的讨论都会不断扩展和延伸。为简短起见,本文的关注点聚焦于北京在南中国海的行动和如何运用太空能力促进美国利益。过去十年以来,中国愈发坚持,主张南中国海90%的部分都是他们的领土与领海。从地图上看,无所不在的“九段线”申明了这一主张,包括中国地图、课本、护照、政府文件以及实际上中国国内只要存在东亚地图的任何地方。在南中国海本身,这一主张通过诸多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包括土地利用、海上民兵、岛礁军事化、愈加坚定而自信的中国海警以及强力的外交计划。

运用天基资产对抗中国在南中国海行为的战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美国应为美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建立专职于南中国海的特遣部队,以促进太空资产与信息传播的整合。第二,我们应将卫星影像更多地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伙伴们共享,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动。第三,华盛顿应寻求部署更多的高水平光电(EO)/红外(IR)/合成孔径雷达(SAR)与C4ISR卫星,以更好地监控南中国海的海上交通线以及抵御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

二战以后,美国对太平洋地区的盟友实施了中心辐射型的策略,与泰国、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台湾建立了强有力的双边联系。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不同,该地区并没有广泛的军事联盟。曾经存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最终于1977年解散。虽然该地区很多国家都对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表示不满,但要建立广泛的反华联盟还是不现实的,原因包括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地位,北京进行经济战的意志,中国的军事实力,对华盛顿未来在东亚、东南亚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能力(和意志)表示怀疑。

为遏制这些倾向,美国应为美在亚太地区的亲密盟友建立一支特遣部队,实现太空资产与信息传播的整合,以对抗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信息与军事斗争。该计划应着眼于建立有弹性的光电/红外/合成孔径雷达与C4ISR能力,这些能力应能禁受住中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中所实施的任何先发制人的打击。包括能够对抗中国设施的一套系统,这些设施旨在通过使用无线电频率干扰、定向能武器与动能打击来致盲和失能美方卫星。华盛顿应建立一个框架,以便将长期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以及菲律宾的太空能力整合进来。该框架也应包含新加坡和印度,新加坡是美国的长期的朋友但非正式盟国,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也是美国日益亲密的伙伴。

第二,美国应加大对东盟伙伴们分享敏感卫星影像的力度,以便他们能够在维护各自对南中国海主权的声索中做出更加灵活的决策。美国应帮助沿海国家,扩展对他们分享光电、红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数据的项目。此类项目都很昂贵,东盟国家几乎没有发展相应计划的能力或资金。此外,建立抵抗中国在南中国海扩张的统一战线也是向北京表明,多边合作同样可以被用来对抗中国在太空领域的任何类似行动。

第三,美国应在C4ISR卫星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以便为南中国海发生的各类活动提供决定性情报。确保该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安全对于维护全球贸易、关键盟友的化石燃料进口以及更广阔范围内的航行自由是至关重要的。防止欺诈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准确的情报。在南中国海实施航行自由行动的现行政策存在一定风险,可能会引发动能对抗,正如2001年4月1日发生在海南岛附近的EP-3“白羊座-Ⅱ”撞机事件那样。利用卫星捕获中国在南中国海活动的影像,包括部署自行火炮、在人工岛上降落轰炸机等,有助于将北京的真实意图曝光,并避免动能对抗的风险。

结 论

笔者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时,听过一门关于东南亚政治的课程。杨光海教授(音译)和我就美中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的问题上进行了很多热烈的讨论。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问了杨教授一个问题:我们两国能否长期和平共存下去?很遗憾,他的反驳是我们在现代中国战略思想中经常听到的那种,“我觉得不可能,因为中国人民害怕自己的崛起进程被美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打断。”另一方面,我想起了曾经参观过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该馆纪念的是二战时期抗击日本侵略的中、美、苏三国飞行员。纪念馆详细陈列了第1、2、3美国志愿航空队(后来编为“飞虎队”)的功绩。在这个庄严的所在,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2601名美国飞行员的名字和他们最后的安息地,这些飞行员在与他们的中国兄弟并肩作战时光荣牺牲。时光流逝,但关于他们的记忆永存。今天,“飞虎队”包括位于乔治亚州穆迪空军基地的三个A-10“雷电-Ⅱ”中队。我曾在第75战斗机中队服役,该中队的前身正是第2美国志愿航空队,因此我每天都能看到这些遗产。它时刻提醒着我,美中两国并不一定要走向战争,我们必须避免被日益激烈的太空竞争拖入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明智的针对中国的太空政策应当是,反击北京的过分行为,同时提升两国间的合作。太空的未来拥有无限希望,但这一领域的军事化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有必要在太空探索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同时也有必要为中国的任何越界行为做好对抗的准备。

睿睿/编译自美国《空天力量杂志》2019年春季版 来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美太空对抗与合作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