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苏联专家撤华前的真实情况

文化 alvin 19564℃ 0评论

根据档案文件判断,苏联部长会议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合作管理局是在1960年6月初得知将要做出全面撤退专家的决定的,因为从这时起,科技合作事务局局长А.Г.波洛任科夫对待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提出的聘请专家的申请,一概采取了回避态度。对中国方面所提出的一切请求,波洛任科夫都是这样答复的:“由于是休假期间,所以,看来,要实现这个请求是不可能的”。1960年6月30日,一机部向国务院报告,苏驻华代表留比莫夫通知,不同意延聘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正在船舶局工作的15名专家。同时,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段子俊也报告,苏方通知,今后航空专家一律不再延聘。对此,航空工业局拟采取如下措施:一、按专家协议,凡需要聘请和延聘者仍然聘请和延聘;二、虚心学习,尽快掌握技术;三、在军事工业的生产建设和发展尖端技术方面,要做好苏方不再延聘或延期派遣以致全部调走的准备。

在这方面,主管国防科技的副总理聂荣臻有更为深切的体会,也提出了应变的措施。7月3日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在中苏关系的新形势下,有关科学技术上的若干问题,应有新的方针和作法。一年多以来,苏联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援助与合作,处处卡紧,特别是在国防科学技术上已经封门。国民经济中的新技术,也已尽量控制。虽然有很多是两国签订了协议的,苏方却采取一拖、二推、三不理的手法,就是不给。没有订好协议,或我们新提要求的,就更不用问了。很明显,在中苏政治思想的分歧没有取得一致以前,休想在这方面取得援助。”至于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些人态度是好的,有些差一些,个别的很坏”。聂荣臻提出,“要贯彻中央所指示的坚持原则、坚持团结、多做工作的方针,既然请来了,就要充分利用他的长处,尽可能取得一点东西,并在政治上帮助、团结他们。已经满期的专家,好的很难延聘,一般的也不必留。新聘专家,在重要技术方面苏方不肯派来,或者派来的也只作为观察员,加以又有种种限制,很难对我有什么帮助,反而诸多不便,因此也应尽量少提、不提。”报告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对苏联,能学的东西还是尽量地学。但是,苏联这条路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是越来越狭了。因此,要大力开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对此,周恩来7月11日批示:“专家问题:一、满期的一般不留,热诚欢送;十分必要而专家本人又好,可提出延聘,如不同意,即不再留。二、未满期的我们一律不退,帮助他们好好工作,他要撤走,留一次,不成,即不再留;如不征求同意即撤走,应表示遗憾。三、新聘的,要少提或不提,十分必要的提出后不同意,即不再提”。

由此可以断言,赫鲁晓夫希望通过全面撤退专家来压服或惩罚中共的想法是在1960年6月产生的,而中国方面也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想到赫鲁晓夫真会把事情做得如此绝情和不顾信义。

通过不断往来的政府照会,中苏双方一面互相指责,推卸责任,一面强调各自的维护两国团结的立场。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撤退专家的进程却丝毫没有停顿。

苏联专家撤退前都集中在北京待命,外国专家局便每天在友谊宾馆安排演出歌舞、戏剧,还为他们准备回国时送给亲友的礼品。苏联专家特别喜欢中国的清凉油和鸡毛掸,因需要量大,北京地区脱销,周恩来亲自命令到外地组织货源。周恩来的确与苏联专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在外地,他没有赶上陈毅外长为专家举行的欢送宴会,回到北京后,坚持要以他个人的名义再举行一次宴会,并要求在24小时内做好一切准备。8月16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为即将回国的苏联专家举行了告别宴会,并巡回各桌,向每一位专家祝了酒,对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回顾了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动情地说:“我们分开了,但相信两国、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恒的。”在座的苏联专家深受感动,有些人还流下了眼泪。

不过,苏联军事专家要在公开场合拘谨得多。7月31日出席建军节招待会的苏联军事专家表现与平常完全不同,“拘谨、冷淡、沉默”,尽量避免谈话,很少喝酒,也不主动敬酒。8月1日晚,中方在军事博物馆举行联欢晚会,邀请苏联军事专家参加,但到会的只有20余人,其中将军只有一人,情况并不热烈。8月3日国务院再次组织友谊联欢晚会,军事专家及其夫人、小孩都全部出席,情绪稍好。但军事专家组组长П.巴托夫却很少笑容,既不多说话,也不主动敬酒,宴会后不打招呼就走了。

说到人民之间的感情,周恩来所谈绝非妄言,那确实是真挚的,动人的。尽管在政治运动中的确存在一些对苏联专家不尊重、不友好的表现,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苏联专家的感情是深厚的,态度是诚恳的,评价也是公正的。接受笔者采访的所有当事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点。很多老干部和老工人回想中苏合作时的情景,都认为“那时中苏团结一心,生产蒸蒸日上,真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啊”,他们表示特别怀念那段日子。而接受凯佩尔教授采访的大多数苏联专家也同样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两国关系是真诚的”,他们“对中国人的工作感到满意”,也欣赏中华民族的质朴风格。苏联专家撤离时的动人场面可以说明这一点。

大连造船厂的专家撤退前,没有按照苏联政府要求的将全部图纸和资料带走,而是把正在生产制造的导弹潜艇、反潜护卫艇的所有图纸和资料都交给中国技术人员,让他们尽量抄写和记录,说能留多少就留多少,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他们不想就这样把图纸、资料带走。在二○二厂负责培训中方核部件研制人员的有30多位苏联专家,他们听到撤离的消息后,很多人向中国技术人员表示,中国需要了解的东西,他们知道什么就告诉什么,能留下多少,就留下多少,绝不保留,他们把这种作法叫“挤牛奶”。在海军工作的许多专家临走前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一位曾得过列宁奖章的苏联战斗英雄还流下了眼泪,甚至有人到了火车站还把一个小纸团塞给送行的中国人员——那是中方曾向他索要的技术资料。

这种情况之普遍,以致国务院专门为此发出通知,对于主动提供技术资料,甚至亲自动手帮助抄录资料的苏联专家,“必须尽一切可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以免造成对他们返国后的不利情况”。《通知》要求:一、各单位不要向专家索取原来属于专家所有的技术资料、工作笔记和教材等,除非专家主动借给或送给。二、对于向专家借来的资料进行抄录或拍照时,应严格保密,注意务使资料保持原状,必须选择政治上绝对可靠的人员去做,并禁止在专家招待所内进行。三、所借资料一定要将原件按时归还,不可拖延时日,以便保护专家。四、切忌对个别专家表示出过分的热情,凡需要避嫌的地方,都不要勉强行事,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苏联专家撤华前的真实情况

喜欢 (7)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