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狂潮的背后

经济 sean 7026℃ 0评论

美国酒店集团喜达屋(旗下有威斯汀和喜来登等品牌)的老板汤姆•曼加斯在这周对员工写道:“ 现状太疯狂了。”他是指美国另一家酒店运营商万豪国际和以安邦保险集团为首的中国公司之间为了拿下喜达屋而展开的竞标战。安邦在这周先是把报价提到140亿美元,后来却弃购喜达屋。曼加斯先生的话,同样也适用于中国领头的,一股席卷全球经济的并购潮。

撇开安邦的突然变脸,鲜有国际商业经验且又负债累累的中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资产的最大买家。截止目前,中方公司今年宣称的跨境并购计划总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已高于去年的610亿美元(见下图)。然而正如一波三折的喜达屋事件,表态是一回事,完成交易又是一回事。考虑到输给其它竞标者以及被监管方限制竞标的可能性,中国实际投资的数额可能不会那么高。然而,大趋势毋庸置疑。在过去几年宣布的跨境并购计划中,中国一直占不到十分之一。而今年,中国占了近三分之一。

海外并购

中国公司热情高涨的海外并购计划:蓝色为交易数,红棕色为交易额,包含目标公司的净负债,单位10亿美元

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投资潮对全球经济有利。预计全球并购额将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5%,如果没有中国的大胃口,下降的幅度可能更加显著。中国并购的行业类别广阔,从化妆品到建筑设备,从电影到化肥。中国似乎不再局限于大宗商品和能源领域。

从政治层面来说,这些交易相对而言也没太大争议。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为避免安全威胁而对在美收购展开审查的机构)的审查次数增多了,但相比于中国投资交易数的增长,其增速也没那么快。

然而,一种新的担忧正在加深,即对外投资的激增其实是在彰显中国国内经济的脆弱。这一观点很容易被夸大。事实上,尽管过去两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的确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砍伐,但与其说这些改变让中国公司大惊失色、慌乱逃出国内,不如说是让它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它们在海外的投资还远远不够。

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15%,其海外并购却只占世界的大概6%。春华资本和安邦一同参与了对喜达屋的竞标,其创始人胡祖六表示:“中国在海外并购上的表现与自身实力不符,仍有加速空间。”安邦等中国保险公司开始逐鹿全球,但整个行业位于国外的资产仍只有不到2%。

一位同中国公司合作的银行高管认为,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前景顶多是个推动交易的“附加值”。收购方更为重视的是获取中国缺少的技术和品牌等战略考量,从而提高其在国内的地位,推动其在国外的扩张。当交易实际完成后,大量资金将一次性外流。但如果投资获得良好回报,资金将会以盈利的形式稳定回流。

另一种针对交易资金来源的担忧更加令人不安。总的来说,中国收购方比被收购方负债多得多。根据经济学人对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数据的分析,2015年初到目前的收购计划中,中国收购方债务股本比的中值为71%,而目标被收购公司的这一数值仅为44%。同时,中国收购方能够用以缓冲的资金也少得多,它们的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大概要少四分之一。虽然中国债权人对重债的容忍度比其它地方都高,却改变不了中国收购方负债累累的事实。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狂潮的背后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