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台湾构建文化软实力消弭两岸战争风险

文化 rock 10272℃ 0评论

四、一族架构下的两岸文化交流

从2013年起,「台湾竞争力论坛」针对台湾人的国族认同,持续进行了十一次的追踪调查。根据2015第三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跌破五成,目前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者有47.7%,否定者占46.9%。由连续三年的调查趋势发现,这是该调查第二次中国人认同的比例不到五成;上一次中国人认同低于五成的时期,发生在太阳花学运期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显示认同中华民族者仍有八成以上,有83.6%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比第2季减少3.3%,与太阳花学运期的83.8%接近。不承认者,占10.7%,较上季增加1.9%,与太阳花学运期的10.2%接近。至于不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原因,有88.4%的人认为自己生在台湾,就是台湾人。

关于如何解读调查数据,与会学者有不同看法,不过大部分学者皆同意此调查结果显示了「政治的台湾人,文化的中国人」此一复杂认同现象。在具有共同血缘、语言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有八成三左右的民众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同意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此一共通认同或可作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2016政党再度轮替,两岸之间更需要累积互信,化解政治敌意。若是在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架构下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大陆以「民族大义」侵台的理由自然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以文化保台为出发点,从中寻觅两岸和平、台海稳定的契机,似为一可行之道。基于此一共通认同的基础,海峡两岸可以就文化面展开和而不同的沟通交流,强化互信,从而在现实层面中落实文化保台之政策。具体建议的文化战略作为如下:

(一)政策面:发挥台湾文化软实力,规划两岸文化交流蓝图。首先可以台湾社会现况为基础,规划具有整体性、延续性的方案与计划,让全体民众了解台湾的文化战略定位、以及未来的文化愿景与展望。由下而上的方式虽然立意良善,但是政府应主动负起规划政策的责任,勾勒出长远的文化政策与清晰的整体图像,以此为核心来凝聚台湾丰沛的文化能量,并作为两岸在文化面互动的基础。

(二)产业面:强化台湾文化优势,以历史底蕴带动产业创新。在过去因政治操作而形成意识形态之争,造成文化价值错乱,应随着选举激情过后告一段落。台湾先天拥有丰沛的文化矿产与宝藏,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可以透过缜密与实际的各类短、中、长期计划与方案,必要时可结合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的力量,善用历史累积的文化宝藏,活化文化发展的动能。

(三)战略面:提升文化战略层级,以故宫博物院为战略核心。故宫象征着台湾对广义中华文明的继承、转化与开创,加上台湾移民社会拥有丰富的文化创作资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物守护者,更是诠释中华文化的新原点,足以发展为世界级的中华文化重镇。从故宫文物典藏的研究,观赏;到中国传统的文学,哲学教育推广;到电影,艺术的制作传播;甚至生活食衣住行育乐的运用层面,全方位层层开展,让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都以台湾为首选,再以文化倾销中国,导引大陆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争取大陆民心的认同。

(四)沟通面:办理两岸文化交流论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由政府单方面推动的政策、纲领等往往容易沦于制式教条,在趋向成熟的台湾民主社会,已经很难受到年轻世代的认同,若是施政无法获得人民肯定,不仅让公务人员的心力白白耗损,更招来文化界与社会大众强烈反感。要让两岸文化交流不流于口号,政府需要设计出沟通平台,让文化政策能够受到全体公民的检证,并让这些意见能够成为改善政策的后盾。

(五)合作面:积极对外寻求区域间的双边与多边文化合作,使两岸文化交流内涵更为丰富,例如:文物交流、文化教育建构、相互文化营销与合作交流机制之建立。一方面透过本土文化的保存、维护与倡导教育,对内建构国人对台湾文化之认同,另一方面对外增进他国对台湾文化之认识,在文化留存与教育进程逐渐成熟后,促进与他国间的文化交流,展现台湾文化之软实力。在台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下,以台湾成功继承并开创中华文化的经验,并透过两岸的相互文化合作,台湾可以协助中国找出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方式,成为中国的文化导师。

五、「文化保台论」的挑战

「文化保台」这个论述,与不少民进党人士长期主张的台湾主体文化论有所悖逆。在台湾主体文化的思维下,认为非汉人的台湾原住民文化、欧洲文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与全球化等影响,都是台湾历史遗产与现今文明的一部分,当代台湾文化早已不附属于中华文化。

台湾主体文化论具代表性的民进党前执政时期的教育部长杜正胜,曾发表「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维」,提出「倒转90°」「台湾观点地图」的说法,强调「台湾必须找回自己的中心点」。本土派人士认为应发展以台湾为主体的文化理念和「立足台湾,心怀台湾,创造海洋国家格局」的史观论述。更进一步地否定以中华文化做为台湾文化的核心。

台湾主体文化建构其实源自于1970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文学本质应否反映台湾现实社会的文坛论争,但是在实质上,这场论战却是「台湾战后历史中一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的总检验」,或者用杨照的话来看,真正的论战双方是「官方意识型态 vs. 反官方意识型态」。其中最重要的差异,莫过中国立场和台湾立场的歧异。也就是说,在乡土文学论战中,本土VS中国的对立概念已隐然而生。一直到1980年代,由于党外运动在政治场域上对民主自由的争取,结合了文化的对立观,而演变成后来的「台湾意识论战」,台湾意识也成为对抗国民党政府中国意识的最佳武器。因此,可以说,本土文化的建构,基本上是源自于蓝绿政治的对抗,随着对抗的愈趋激烈,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也逐渐从融合而趋向撕裂。而这样的撕裂,也形成了族群的分裂,文化连续性的错乱,国族认同的危机。文化是社会意志的共同基础,当基础动摇,一切的价值皆可被质疑,台湾就进入「民粹时代」,统独成为区隔敌友最简易的标签。

另外,一些文化发展学者认为即使不排斥中华文化,台湾是否应先发展自己的在地独特性文化创新?还是以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做为中国灯塔效应?孰轻孰重?

他们认为,习近平上台后积极推动一个中国梦,由习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建构中华精神文明工程。就大陆观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只是中国边陲文化,有能力与中国争正统吗?台湾在华人文化中,是否应发展华人的海洋文化,与大陆的内陆文化做区隔,避免未来被中国吸纳,反而失去台湾的文化定位?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台湾构建文化软实力消弭两岸战争风险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