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海上丝绸之路如何过南海这一关?

军事 rock 9248℃ 0评论

二、对新局势下南海问题的新认识

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向东南亚地区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其对南海新态势、新趋势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习近平主席清楚地知道,中国同相关国家关系“因南海问题面临严重困难”。[②]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的伟大指引,对南海动荡局势将发挥无可取代的缓解作用,因此也是对地区和平与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笔者以为,提出这一倡议的基本判断是,要实现中国梦这个大战略,周边稳定是第一位的,而要稳定周边,则必须在外交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以适应变化中的新局势,这就是,以软实力对冲外部势力的硬介入、以亲诚惠容理念及建设性倡议处理好同菲越等国发生的有关问题,为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一创举来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它是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周边外交的产物,它不只是对“继续韬光、积极作为”外交战略的延续,更是对近年来国内国际的各种正面要求做出的一种突破性回应,让国内民众看到了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愿意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解决地区热点的姿态,让周边国家深切感受到可以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中国气派。

为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巨龙”乘风扬帆,一路顺风,须对新局势下的南海问题再思考,并在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趁风使帆,建设包括南海海域在内的海上合作新秩序。

首先必须再次确认,中国在历史和法理上对南海岛礁及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和管辖权。浩渺的南海及其璀璨的岛礁始终是镶嵌在中华国土上闪烁的明珠,自古以来一直见证并守护着浩浩荡荡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船队。当下,任何外国不要幻想中国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易。

其次,中国崛起让中国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优势,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获得了绝对优势。有人说,国家驾驭海洋的能力可以根据硬实力的指标加以判断。当古代中国较之其他国家的经济更加发达、文明程度更高的时候,中国的制海能力强。可是,国家一旦出现衰弱,从海上通路上开始收缩,西方海洋大国立即扑向东方,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行驶,疯狂地奔向中国,南中国海首先遭殃,本土受凌辱、遭宰割。现在,科技发达和人类文明程度到达历史的巅峰,国家间的竞争占优条件和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完全不同于古代。尽管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老二,但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两重性十分显眼,尚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战略鼎力不变,以保障中国的根本利益得以获得、保持和延续,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实现。鉴于此,在对外关系上,中国要设法把可能导致冲突的因素限制在必要的底线上,以确保中国梦的实现有一个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

第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中国甚至已经被视作是超级大国,中国坚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强意志。由此可以认为,中国的战略重心难再集中于国内发展、国内建设。中国同外部世界的经济、人文交往和互动关系,密切和频繁程度业已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以至于中外两方无法轻易割裂,中美之间不能割裂、中日之间也不能割裂,中国与南海周边更是如此。由于中国迅速上升为全球瞩目的“大块头”,外部世界和周边国家对中国“冷眼”相看或许属于正常。当中国这个新崛起的“大块头”自己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或者准备好的时候,它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某些不成熟或者行为欠佳的表现。我们最早划定南海断续线,这无疑是英明远见之举,但是缺乏紧接着的后续行动,为什么不在西沙海战大捷之后迫使南越政府把断续线改画成直线?美国那时在南海问题上对南越根本不给力嘛。邓小平三十年前说过,我国同一些国家在南沙地区存在领土争议,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使用军队把这些岛屿统统夺回来,一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中国现在面临一个与过去不同的战略机遇期的时候,邓小平的诤言依然有效。现在中国这个大块头对海洋权益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加上南海东海的争议事件,中国被迫提升军事力量以及可能的干预能力,因此可能遭遇来自区域内或区域外各种势力的怀疑和反对,在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用意之前,他们有可能倾向于把中国的言行解读为“扩张”甚至“威胁”,中国因此同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南海争端方发生的竞争及其内涵也就增加了其他多种负面因素。我们反对零和博弈,反对权力竞争,但是对方并不认同。于是中国面临冲突因素上升的局面。在运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对此应该心中有数,要为应对地缘政治和权力竞争准备投入更多的资源、力量和智慧。

第四,在南海问题上要有打一场法律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近些年来,中国在固有领土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施工、在1948年公布的南海断续线内驱赶外国勘探船只、坚持“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问题仲裁案。对于此类行动和表态,国际上一些人和国家抱怨中国外交咄咄逼人,非常强势,而国内一些民众则认为,中国硬实力指标以及强大的海上力量足以收回被占领的岛礁,可是,中国似乎还是按兵不动,不少人由困惑、抱怨而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认为中国外交太软。一强一弱的说法形成鲜明对照。笔者以为,为要顺利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伟大工程,不能用短平快方式解决南海争议问题,而要做好打一场法律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采用法律方法,就是通过确定岛屿归属和划分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以及国家间海上国界线来确定各自的主权和海洋管辖权,消除主权争议和海洋权益纷争。从国际法层面来看,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进程本身也是产生南海海域争议的一个特殊因素。越南曾经公开承认中国在南海地区拥有主权和海洋管辖权,后来否定自己的声明,就是明证。但是,众所周知,法律毕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一旦制定后就难以再行修改,即使存在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施和完成过程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仅仅是一把静态性的尺子,法律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在各国都可以利用国际法提出各自主张的背景下,南海依法划界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因此,即使从技术层面来分析,法律方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那么我们不仅要以法律方法来捍卫南海的海上权益,还要以此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第五,提供公共产品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关怀度和细腻心,否则将影响构想的实施。公共产品当然包含诸多内容,包括基金、机制等,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经中国倡导建立后,备受东盟国家的欢迎。现在我们应有更多的忧患和惠及周边意识,让这些倡议尽早落实。中国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但是一些东盟人士依然不明确如何申请和使用,缺乏透明度和宣传力度。“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力量,东盟国家一些学者倾向于申请海上联合执法训练、航运安全等课题。但是,由于误解或者透明度不够,也有的学者猜测,中方可能比较倾向于提出不敏感的课题,如生物多样化保护等问题。在实施构想过程中,中国应该加快步子,多多提供一些更加务实的操作渠道以及细致的操作措施,顺利推进新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海上丝绸之路如何过南海这一关?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