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盛京时报》这样报道“九·一八”

军事 rock 12276℃ 0评论

张学良与蒋介石

离间蒋介石与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的反应成为各大中文报纸关注的重点,而对政府不作为进行批评的报道是重点内容之一。《申报》、《大公报》等都有诸多此方面的报道。作为拥有日本背景的华文报纸,《盛京时报》虽然也对国民政府有诸多批评和抨击,但因该报的舆论倾向以日本对华政策为依据,而日本此时又力图将”九一八”事变限定在中日两国之间,不希望其国际化,因此,该报大量利用国内舆论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批评以及对蒋、张统治的不满,来渲染政府的不作为,并同时巧妙地融入日本拟解决”九一八”事变的”直接交涉”政策,力图运用舆论力量推动事变的解决及进展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转化。

事变后,国内舆论普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持批评态度,加之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缺乏明确指向,单纯依赖国联,《盛京时报》对此大肆报道。9月21日,该报以”奉天事件国府尚未定对策”为题发表消息,称因为”真相未明了”,且在等张学良的”详细报告”以及蒋介石的”指示”后才能决定”政府之态度”,并报道说南京国民政府”副座”张学良认为”此时务须持以镇静态度”。同时,刊登消息称”国民政府关于满洲事件决定对策尚有相当时日”,但外交部向日方发出”即时停战并要求撤兵”的抗议,以及王树常训诫各部队”禁止轻举妄动”的消息。这些消息表明,中国政府一时间难以作出对策,只能一方面向日军发出抗议,一方面要求军队和民众”务须镇静”。

随着国民政府决定对日坚持不抵抗主义,希望借助国际联盟的干预和国际社会的压力迫使日军撤兵,使得日本承受了一定的国际压力,难以推行其与中国进行”直接交涉”的政策。为扭转这种局面,日本进一步大作舆论文章,力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国民政府不诉诸国际社会而与之直接谈判。9月22日,《盛京时报》同时刊登《日本侧决定奉天案方针》及《奉天案协议南京中央党部开会》两则消息,一方面,明确日本方面要求处理事变的对策是要”中日单独交涉”,不允许有第三国插手;另一方面,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则仍无以应对,单纯提出”向全世界友邦,发表奉天事件之真相,暴露日本之国际的野心”。到9月24日,中国终于在事隔六天以后表示了”防守”的态度:”政府暂时保持稳和冷静态度,不使日本得有借口理由”,”向国际努力的宣传,吸收列国同情,以取牵制日本策”。表明中国仍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国际联盟,而这与日本希望的”本土化”解决政策不一致。对此,日本态度强硬。《盛京时报》刊登日本外相的态度:”对于正当自卫的行动,若有第三国调停或干涉时,对之断然拒绝,有以彻底实行自主的解决之决心”。此后的消息陆续报道了南京政府、张学良以及广东政府的动向和态度,该报通过这些带有电头的报道告诉读者,虽然在对日态度上政府内部分为硬软两派,国民政府最终还是因得不到国际联盟和美英等大国的支持,所以对强硬的日本关东军无可奈何;而广东政府和共产党则要趁机打倒蒋介石,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一方面与广东政府议和,一方面坚持剿共。如10月25日报道称,蒋介石向全国发出”禁止排日令”,其原因在于”鉴于联盟空气对华不利形势”,才发出”严重取缔命令”。这些显然经过选择的报道,有意识地透露这样的信息:中国政府内外交困,难以应对,无法改变目前的危急局势,最终只能向日本妥协。

在国际联盟启动关于”锦州中立”问题谈判后,已逐渐威胁到日本占领整个东北的计划,日本排斥国际干涉、诱逼中日直接谈判的愿望日益迫切。为此,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多篇呼吁政府进行直接交涉的时评,并一再批评国民政府对国联的依赖。11月19日在头版的中间位置发表消息《中国未纳联盟分担金》,尽管字号不大,但位置醒目,提醒人们:如此的政府行为怎么能得到国际认可。11月29日的时评《超国家思想与个人主义》一文中,批评南京国民政府依赖成性,”对于国家大事,不能自决,一切必依赖国联”,但其对国联的依赖无疑是一场”迷梦”。12月12日的时评《外交须自觉》则进一步批评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惊慌失措”,以至于”对于日本态度认识不清”,”以为恃英美为背景,仗国联的余威,足以对抗日本”,而日本”亦不屈服”,导致4个月间的外交竟然”完全失败”;指责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是”懒惰成性”,不明了日本的态度决心,这是导致”外交大失败之根本原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此次满洲事变,除直接交涉,它无良策,且愈快愈好,解决延宕一日,则中国不免有一日之损失,若旷日持久以为得计,损失所及,殆不可测。”该报还不时散布政治谣言称:”中国对直接交涉,似有顿悟,中立地带之对日提议,亦一种变相直接交涉。”

在此期间,《盛京时报》不断发表言论批评和丑化张学良和蒋介石,离间二者的关系。事变发生后,该报发表文章,把蒋、张视为中日冲突的祸首,指责蒋、张等人发动内乱、铲除异己的行为是嗜杀好战;而东北受制于军阀之下的二十年,”三千万民众,吮啃吸髓,经其横征暴敛,致有产者变成无产,无产者流亡走险,饮恨泣血”。以此为日本的侵略进行辩解,宣称其侵占东北的行为是对”军阀势力之摧毁”,因而”举国无惜”。同时,该报信誓旦旦地说:”日本无支配满洲之野心,其理由不欲不负中国人三千万之重大责任”,但在混乱状态中”日本军在满洲维持秩序为绝对的必要之事”。与此同时,日本为实现其利用舆论压力迫使蒋、张下野,推动国民政府改弦更张,与其进行”直接交涉”,不断对蒋介石和张学良”丧城失地”、”不负责任”的不抵抗政策进行批评,指称他们拱手无抵抗断送东三省,让中国蒙受”奇耻大辱”,对国家”无责任,无办法”,对国民”无片言抱歉之表示”。在《蒋介石下野》一文中,该报评论说:中国政治家的话就如同天气预报,蒋下野则张位不保,新政府必将严厉处置张学良,”蒋下野之时,即张出走之日”。还有报道将蒋张之关系形容为”同床异梦”,并刊登在头版的醒目位置,文中报道说:张学良就满洲问题的对策,在南京与蒋介石再三有所协议,二者”表面主张举国一致”,但蒋心中”以发生满洲事件,为地方长官张学良之责任,张学良负责辞职为当然”,而张学良”亦为中央政府及国民党所欺骗不满意”,现在两者是”同床异梦”之关系。

此外,《盛京时报》不断发表丑化东北军将领特别是张学良形象的文章,尤其是发表系列文章将张学良塑造成为搜刮人民、聚敛钱财的地方军阀,并暗示张学良组织锦州防卫,采取抵抗主义只是拥兵自保,蒙蔽国人,证据就是宣称张在锦州兵力只有5万,而在北平用以自卫之军15万。事实上,之所以如此报道,是因为张学良在锦州建立临时”省府”,组织辽西防卫,成为日本迅速占领整个东北的绊脚石,所以日本不遗余力丑化张学良和东北军,以此降低其政治地位,瓦解东北抗日军民斗志。

可以看到,《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后大力批评国民政府应对事变的无力,渲染蒋张矛盾,极力攻击张学良统治东北无能,力图用舆论诱导民众的视听,以此动摇张学良和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础,并推动中日就事变问题”直接交涉”,以实现日本完全占领东北之目的。

综上可见,《盛京时报》对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及经过、中国政府态度等报道,都或隐或显地表现出为日本侵略做宣传的意图。也正是由于《盛京时报》在报道国民政府应对无力时所进行的批评,契合了国人心态,由此形成了强大的负面舆论影响,使之成为配合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活动的有效舆论工具。

文/李玉敏 节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盛京时报》这样报道“九·一八”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