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东西方初遇:汉唐时代中国人眼中的希腊罗马

文化 alvin 51835℃ 0评论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一个问题,就是波斯船人对甘英说的这段话: “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者皆賫三岁粮”,这是描写海上行程的艰难;最不可解的是下面这句话:“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听到这段话之后就没有再前进,就回来了。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船员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我们知道,波斯人长期垄断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如果东方的中国——丝绸供应商——与西方的消费者罗马建立了直接联系,对中间的波斯中介者是不利的。所以波斯人要吓唬甘英,不愿意他继续前行。

关于“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这句话,大多数学者理解为:“海中旅行会使人怀念家乡,以致死亡,想死了。” [2]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合情理,我们知道,甘英是在异国他乡旅行,想念家乡是他时时刻刻都有的一种感情,他怎么会怕思念家乡呢?波斯人既然想阻止甘英前进,也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吓唬甘英。所以,我认为其中应有别的意思。

有了这个怀疑之后,我们来看另一个记载。《晋书·四夷传》的记载在来源上可能与《后汉书》不同,记载有差别:

汉时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其(大秦)国。入海,(安息)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请大家注意这个细微的差别。第一,它略去了海上航行三个月到两年的经历,不提了,可见在《晋书》作者的心目中,这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二,与《后汉书·西域传》“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相对应的,是“海中有思慕之物”,可见,“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是因为“海中有思慕之物”;与“数有死亡者”相对应的是“往者莫不悲怀”;《晋书》增加“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一语,是对《后汉书》“数有死亡者”说法的补充。我们把这两段材料合起来加以解释的话,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就是说,海里面有一个东西会使人恋慕,以致引起忧伤悲怀,会使你死亡,会使你死在那个土地上,如果你不怕、不怀恋父母妻子儿女的话,那么你可以前往。我们知道,中国人遵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客死他乡是一个大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认为,这对甘英来说应该是一个震动较大的事。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它背后包含了什么东西呢?要对这个问题有个明确的理解的话,我们不妨还是回到原始资料上来。我们看,《后汉书》记载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传其珍怪”。从字面上讲,“珍”就是山珍海宝,所谓的宝贝、宝物;“怪”指什么呢?就是作者不相信的东西,如一些奇怪事物、怪异故事。波斯船人对甘英讲的这番话,会不会是这么一个怪异故事?很有可能。

按照这个假设,甘英从波斯人那里听到的怪异故事,从内容上肯定要多于《后汉书》的记载。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表达力是非常强的,它记载的是主要情节,概括力极大。因此,可以肯定,“海中有思慕之物,数有死亡者”应是甘英听到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此,我们就可以推测一下,这个故事是一个什么故事。

因为讲故事者是波斯船员,从他的船员身份,我们可以断定,肯定是海上船员熟悉的故事。从起源上,这个故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来自于波斯,因为讲述者是波斯船员,熟悉波斯的文化,可是我们在波斯的神话当中找不到相应的故事;另一个呢?有可能来自希腊罗马传说。我们知道,波斯人对希腊罗马文化,尤其是它的神话传说,是不陌生的。希波战争的时候,这两个国家曾经是敌对者,但两国的文化交流仍然存在;亚历山大东侵的时候,把整个波斯征服了,优美的希腊神话和戏剧甚至流传到中亚,并在巴克特里亚(大夏)保存下来。整个波斯国对希腊文化并不陌生。

因为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故事是否与希腊神话有关。我们发现,这个故事与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即塞壬Sirens)故事完全吻合。希腊神话当中的海妖故事,有几个版本,其中最早、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出现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荷马史诗》,根据现在的看法,作于公元前9-前8世纪。《荷马史诗》有两部书,一部是《伊利亚特》,讲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的故事,一部就讲奥德赛,主要讲希腊联军在攻克特洛伊之后奥德赛回国途中的一些经历,其中就讲到海妖故事。奥德赛和他的同伴将路过海妖岛,巫师对奥德赛说了一段话,其中就讲到海妖故事。他说:

现在请你听我吩咐,

神明会让你记住它们。

你首先将会见到塞壬们,

她们迷惑所有来到她们那里的过往行人。

要是有人冒昧地靠近她们,

聆听塞壬们的优美歌声,

他便永远不可能返回家园,

欣悦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

这里似乎就是中国记载中的“若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的意思。中国的记载中加了个“父母”,为什么?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中国人敬老,“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加上了这个成分。传说接下来讲:

塞壬们会用嘹亮的歌声把他迷惑,

她们坐在绿茵间,

周围是腐烂的尸体和大堆骨骸,

还有风干萎缩的人皮。

这就是《奥德赛》描述的情况。整个故事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航海者靠近塞壬,听到塞壬的歌声以后,就会被它迷惑,引起伤感,以致死亡。尸体和大堆骨骸的存在说明,已有不少航海者死于海妖的歌声。奥德赛路过海妖岛时对付海妖的办法是,命令手下士兵把他本人绑在桅杆上,不能动,可以听,他的同伴全部用蜡把耳朵堵起来,拼命地划桨,于是,划桨的人听不到,听到的人没有自由,可以指挥。这样,奥德赛得同伴抵御住了海妖们的歌声的诱惑,将船驶过海妖岛活了下来。[3]我们不妨看一下表现这个故事的图像。这个陶器在希腊是非常有名的出土文物了。它表现的故事非常清楚,奥德赛被绑在桅杆上,还有塞壬海妖——人头鸟身的动物,还有船员们在奋力划船。整个故事在画面上表达得很清楚。

另一个版本将海妖与俄耳浦斯联系起来。俄耳浦斯是阿尔古斯的英雄,曾经与他的伙伴到北海取金羊皮,他回来的时候,也是路过海妖岛。俄尔浦斯本身是一个乐师,非常善于演奏音乐或歌唱。他回来的时候路过海妖岛时,他采取的办法是让划桨的同伴们听他演奏音乐,奏出的音乐比海妖的歌声更高昂,所以同伴们没有注意到海妖的歌声,安全划过了海妖岛。

到了现在,海妖故事又有新的版本了。我们不妨看一看现代油画中表现的奥德赛和海妖们的故事。这幅油画把塞壬变成裸体美女了。总之,海妖故事的版本很多,还有其他一些版本,我们就不讲了。不管怎么说,它整个的故事情节就是海中的海妖使人思土恋慕,人们受其诱惑而死在那里。这个故事在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被罗马人吸收了,罗马人借助国家的力量,把它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欧洲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德国著名诗人海涅(1797-1856)的诗歌《罗雷莱》这样写海妖故事:

不知是什么道理,

我是这样的忧愁。

一段古老的神话,

老萦系在我的心头。

莱茵河静静地流着,

暮色昏暗,微风清凉。

在傍晚的斜阳里,

山峰闪耀着霞光。

一位绝色的女郎,

神奇地坐在山顶上。

她梳着金黄的秀发,

金首饰发出金光。

她一面用金梳梳头,

一面送出了歌声。

那调子非常奇妙,

而且非常感人。

坐在小船里的船夫,

勾引起无限忧伤。

他不看前面的暗礁,

他只向着高处仰望。

我想那小舟和舟子,

结局都在波中葬身。

这是罗雷莱女妖,

用她的歌声造成。

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讲故事的情节与《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女妖用歌声吸引别人,引起别人的悲怀忧伤,以致死亡。但其中也有差别:德国不是希腊那样的海洋国家,所以在海涅的诗中,女妖演变成了山岩之神,并与莱茵河联系起来。这种变化完全符合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一个故事的传播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候,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但主要情节不会改变。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的神话传说,都是通过民间流传,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西游记的很多传说本来源于印度,它们传入中国后都不见于正史,却见于民间传说。有意思的是,这个海妖故事,通过中国使节之口传到中国,却被中国史书记载了下来。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古典记载中的很多材料,换一个视角,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当中来观察,可以发现和挖掘出很多的信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有整体历史观念、整体历史视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东西方初遇:汉唐时代中国人眼中的希腊罗马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