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积聚与消耗:苏联工业化、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

经济 rock 92138℃ 0评论

消耗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尽管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苏联正在积聚的道路上痛苦和残酷的前行,但对于在经济上支配世界的美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却不是如何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来进行积聚的问题,而它所迫切需要的工作是如何把因为自身发达和强大的工业化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不求回报的消耗掉的问题。否则,按照巴塔耶的理论,随着美国的能量的持续积累,现有的维持美国乃至世界的那个系统将会随时崩溃。

而崩溃的最直接的也是可能的方式就是战争。当然,战争的威胁不仅来自美国,苏联的无限的积聚也迟早要达到自己的限度,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它同样随时也有可能发动战争。可对美国来说,这个威胁更大,也更迫切,因为它已经处在能量积累的限度的边缘,毫无疑问,美国的经济是有史以来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聚集。巴塔耶指出,“从一种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战争的危险来自于繁荣的生产的那边:如果输出(exportation)是困难的,如果没有别的出口(outlet)被打开,只有战争可能成为一个过多的工业的客户。”所以,美国所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与苏联的正好相反,尽管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被“放电(discharged)”,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其日渐增长的过剩的能量的聚集,这两次战争只是暂时的使其系统平衡,免于早就面临的崩溃的危险而已,换句话说,若非二战,让美国可以以战争的方式消耗其过剩能量,可能它早就不存在了。而今二战虽然结束,但它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的切近。

欧洲复兴计划

不过,巴塔耶认为,美国并不愿意发动战争,它习惯于看见别人发动战争,并在火中取栗,以获得巨大利益,而两次世界大战又强化了它的这种经验,所以,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因过剩的能量而崩溃,美国尽可能的去寻找新的类似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摒弃战争所不得不坚持的传统形式。为此,巴塔耶深刻的指出,与我们日常所想象不同,其实一场规模巨大的经济竞赛所消耗的东西与战争的消耗相差无几。而且,“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既不是起反作用的政治思潮(在宣传的意义上),也不是一种起反作用的思想运动,而是回应苏联压力的一种具体的决定。”马歇尔计划就是回应苏联的日益增长的积聚的压力的“具体的决定”,与此同时,这一计划对美国来说,也起到了“放电”的作用,可以将自己过剩的能量平稳的消耗掉而不引发大的震动。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措施。

因此,巴塔耶称其为一个伟大的计划,并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之口指出,“它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实际上,马歇尔计划是补救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的支付赤字。巴塔耶提醒到,其实,这个赤字在二战前就已经存在,战后欧洲对美国的产品的巨大需求又进一步增加了赤字,它已经偿付不起美国。但美国自身却并不缺乏这些有待偿还的赤字,相反,这些偿还的赤字将使其本来就过剩的能量更加过剩,其热度自然又会增高,系统崩溃的危险性也会再次加大。马歇尔计划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方法,比如,美国给予欧洲的五十亿美元的捐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金额少于1947年美国的酒精消耗的花费的,并且,大约与三个星期的战争花费相等,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但是,这样一个数目对战后贫穷的欧洲来说,却是巨大的支援。若无马歇尔计划,这2%可能又会有不少被用于美国财富的增长。这自然是不利于美国的系统的平衡的。

而且,这种因苏联的积聚的威胁所产生的马歇尔计划和计划的实施,即把美国过剩的财富自由的,不求回报的分发给世界,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在世界范围内,甚至包括苏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为了捍卫自由企业,也增加了国家的重要性,即朝向一种与苏联相似的国家控制的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在此,巴塔耶也顺便谈论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正是战争的威胁促使美国采取这样似乎大公无私的政策,“我们不能否定战争经常促进社会的发展:除了苏联自己,我们最小严厉的社会关系,我们国家的工业和服务,都是动摇欧洲的两次战争的结果。甚至,我们就是和一批增加的人口随着最后一次战争产生的。生活水平自身也在全面的改变中。”所以,战争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应考虑的是在战争总是倾向于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的为过剩的能量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而不是选择战争,“人类才将和平的走向它的问题的一种普遍的解决。”

疯子的“经济学”

显然,如果不清楚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或者对他的整体的思想构成有所了解,很可能会把对他对苏联工业化的阐发视为异端,同时,也把他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视为无稽之谈,但若能够从他的理论出发,再对他的解释进行评析,则会改变这种很容易就会产生的简单的看法。而对于这种可能产生的偏见,巴塔耶自己早有预感,也早有准备,他在这本书的最后坦言,他或许会被当成一个疯子,因为只有一个疯子才能察觉到“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计划中的这样的东西”,而且,作为这本关于经济学的书的作者,他会“被(他的著作的一部分)安置在有史以来的神秘主义者的行列中(但是,他仍然被从各种神秘主义的所有的预想中远远的去除,他所反对的只是自我意识的明晰)。”对于这一点,深受尼采影响的他不仅没有为之感到痛苦,反而颇为自得的承认,“我就是那个疯子”。

但是,如果能够认真对巴塔耶看似宏观甚至多少有些天马行空的思考进行思考,就会发现他的思考是相当认真,也是相当有价值的,尤其是对我们认识我们的历史乃至今天的现实,当不无启发意义。如他对苏联工业化的阐述,就多少能够让我们在今天反思和重新认识1949年后新中国的历史时,多一个理解的维度。彼时刚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与1917年刚由俄转苏的苏联并无二致,因人口众多,资源的贫乏,自身的条件之差可谓有过之无不及,在这样的条件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跳跃”,其积聚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为了工业化所采取的那些措施,其“严厉”程度自然只能“变本加厉”,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也非当时的苏联可比,可无论怎样,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均在承担,如果我们能够从巴塔耶对苏联的工业化的解释中加深对那一段历史的理解,而不求全责备,当不无裨益。

同样,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按照巴塔耶的理论,它仍然需要不时“放电”,以消耗自己过剩的能量,保持自己不致崩溃。可能出乎早在1962年就已经过世的巴塔耶的预料,“冷战”结束,苏联重新还原为俄罗斯后,它并没有像当初实施马歇尔计划那样,慷慨地不求回报的把自己的货物分发给世界,而是以各种名义,多次卷入或者发动局部的战争,以直接“放电”。这当然并不是巴塔耶所希望看到的。在我看来,如果巴塔耶健在,他当会从当下美国巨大的经济危机中看到世人所看不到的另一面:这其实并不是美国的衰退,而是它的庞大的过剩的能量的又一次巧妙的“放电”,因为惟有如此,它才能保持自己的系统的平衡,并从中获得更多财富,以及更为强大的未来。

作者:张生 来源:《浙江学刊》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积聚与消耗:苏联工业化、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