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经济发展逻辑与增长极限

经济 sean 70927℃ 2评论

胃口有大小、规模有边界。2013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24.7%;中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12%(高虎城 2014-3-7;2012年该比例为11.1%),比重接近1990年后单一经济体占比最高值。考虑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虚假贸易及世界贸易额增幅减缓等因素(2012-2013年数据误差大,不可测),15%的全球份额将是中国的极限;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已经是极限。 2008年之后,经济增幅下降,原因在于出口增长幅度无法持续维持年度20%以上的增长。中国出口要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增幅是不可能了,“争取”的结果是贸易战、汇率战和危机、众矢之的。

关于外贸出口,过去20年,总是间或出现两个口号式的说法:一是外贸出口不重要;另外是开辟欧美之外的出口市场。外贸出口是否重要,政策制定者最清楚。虽然GDP核算上,净出口会形成负贡献,但没了出口,那些正贡献的投资、消费都要趴窝,这是事实;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前面讲到,经济增长是技术驱动,美国仍然是全球新技术的创新之源。全球经济是靠美国这个火车头拉动的,火车头慢下来,后面的车厢都要跟着降速。美国是全球商品的最终市场,没有了这个需求,那些“多元化”的市场也要趴窝。东莞生产的iphone,最终市场不会是非洲。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希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因为,“随着欧美经济复苏,中国外贸会恢复增长。”(美国是全球商品的最终市场)

投资的不可持续。 投资的直接结果是产能提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消化产能,投资的结果就是坏帐。过去60年的前30年里,中国GDP中投资比重最高年份是1958年大跃进,达到42.8%;日本、韩国分别在1970年代、1990年代达到40%以后逐年下降;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突破40%并于2013年达到54.4%。关于投资比例的上限,存在不少争议。有研究在比较其他经济体经验后认为,经济体的产能过剩比例超过30%,意味着其阶段性工业化完成,GDP增速下降;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差别大,投资仍有空间。但有两点是不存在争议的:一是WTO之后,出口增加带动了中国投资增长和GDP构成中投资比重的提高;二、单纯依赖中国国内市场,新增产能消化不可能的。

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主体,跟外贸有关的投资增加,均寄托于出口的再度扩张繁荣;跟外贸无关的投资,如地产,寄希望于经济的持续繁荣、钱多,而这又取决于前者。

中国是外贸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要说外贸总量绝对萎缩,就是增长幅度下降,投资对经济的作用就会回到1993——2000年的阶段,巨额产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滞绊。居民需求领域确实需要新增加投资的空间,比如下水道、建成几年的危楼改造,这些投资也不少。只是在投资资源已经浪费、寻租横生的体制下,这些期望就只能是期望了。如果以新投资消化旧产能,用水泥、钢材再建水泥厂、钢铁厂,那就是死循环。

等待去产能。去产能的过程是通货紧缩,这不是中国国内政策可以调控扭转的,特别是投资累计巨幅债务的情况下。这些债务中有不可知的数量同外资有关,这些外资是在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资产持续升值的背景下,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的。过去10年,中国资产价格,因为外贸出口拉动投资增长,出现一轮狂热的上涨过程后,将迎来一个逆向过程,这个过程与1993年之后的情况相同。

我本人倾向于认为,经过35年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体量的膨胀,依托学习、拷贝,中国完成了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工业化过程,很多新兴企业已经进入全球产业链、甚至同台竞争。如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或引领,中国经济将步入此轮工业化的下半期,产能的过剩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继续通过债务方式增加产能,会让中国经济在增幅下降同时,再度经历痛苦的去产能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到2008年,依托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终结。2009年的刺激政策,是希望投资“熨平”周期,期待欧美复苏再走老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了。外贸依然重要,但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增长逻辑,这个转换过程是未知的。WTO之后,中国经济将呈现真正的周期特点,并同世界经济同步。人们希望通过调控来“熨平”的尝试,都将在当期表现为“折腾”,后期被看成“笑话”。

城市化VS有效选择

五、想象的城市化。外贸不能持续依赖,“重要性下降”,城市化被看作是“抓手”,可以成为未来8到10年“保持8%以上”增长的动力。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城市化被寄予的希望过大,无法担当这个重任。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结构因素,人口红利恰好配合了WTO之后的经济增长,如今这些劳动力步入高劳动强度后期,伴随着此轮工业化过程的城市化已经完成,这些人口如没有被城市化,未来的希望更小;另一个因素是,城市化需要的资金支持已经在此前消耗完毕,并完成了终极分配,政策推动的城市化,将导致进城者再一轮被洗劫。在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均下降的情况下,不只人口总量远低于政府预期的上限,城市化进城也将令政策制定者失望。

六、当下最有帮助的选择。市场出清,让低效企业退出市场、破产;减税,给市场竞争企业生存空间;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退出、放开竞争。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就已经被证明不可为;在1980和1990年代进一步试错,1990年代后期被迫国退民进。期间,国企让银行技术上破产、把经济拖入困境。是WTO给了国有企业喘息的时间:唾手可得的信用资源、不断升值的资源价格,让其资产负债表看上去很美。有讨论者以此认为,国企可以做好,是否该有国企不是问题。也是WTO,打败了那些唱空中国的分析者和投资者。但WTO并没有改变国企的经营模式、没有提高其效率,如果剔除补贴,国企的亏损状况并没有扭转。但国企作为商业主体,却占有了WTO之后最多的信用资源和自然资源,并形成稳定的、“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并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中的利益格局。

国企改革,技术上并不存在障碍。操作的难度不是经济问题。

来源:华夏时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经济发展逻辑与增长极限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卡可以发,也可以收
    匿名2018-10-30 19:13 回复
    • 好日子到头了
      匿名2018-11-04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