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巨舰即国运:开启英德海军竞赛的信念

军事 sean 8483℃ 2评论

提尔皮茨原指望外交部能在缓和英德关系方面做出配合,使海军安然度过大海军建成前的危险时间窗,不曾想德国政客在拉拢英德结盟方面走得过急过快,反而使英国怀疑柏林有意束缚自己的行动自由。1897—1904年德国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本来是为海军计划打掩护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威廉二世真有明火执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野心。英国政府在审时度势之后,在1904年毅然与法国达成协约,以东地中海和北非的控制权换取两国全面和解,将地中海的部分舰艇撤回本土周边。此前经由与日本的结盟,不列颠在远东的安全义务也已经大大收缩,节省下的资源正可用于海军军备扩充。而德国策划的拉拢沙俄结成大陆同盟、以制衡英国的计划,却由于俄国无法摆脱对巴黎的财政依赖而落空。“风险理论”赖以自证的第一条假设已经破产。

1906年2月10日,安装10门单一口径主炮、以蒸汽涡轮机驱动、日后还加装了集中式火控设备的“无畏”号战列舰在英国下水。这艘由时任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力排众议建造的划时代军舰同时也是一个陷阱:如果德国迎头追赶、建造同一类型的新主力舰,则提尔皮茨之前竭力掩饰的德国海军计划系针对英国这一动机就会暴露;英国政治家和公众不会再对英德联合抱有任何期待,只会群情激愤地赞成扩建海军对抗德国。如果德国继续按部就班地建造《第二次海军法案》列入的那些旧式前无畏舰,它在海军技术方面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风险舰队”的军事价值也将大幅度缩水。

提尔皮茨果然中计:他在1906年5月敦促国会通过了《第二次舰队法第一补充案》,将1906—1907财年开工的4艘战列舰改为按无畏舰设计建造,这就是德国第一型无畏舰“拿骚”级。由于设计较为仓促,19000吨的“拿骚”级依然保留了旧的往复式蒸汽机动力,航速19.5节,12门口径较小的11英寸(280毫米)主炮安装在6个双联炮塔内,每舷只能同时使用4个炮塔,在航速、稳定性和火力上相较“无畏”号都不占优势。鉴于英国同时还在建造拥有无畏舰级主炮和装甲巡洋舰高速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第一补充案》还决定在1907—1909财年每年开工1艘安装8—10门11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即德国最早的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毛奇”号和“戈本”号。

在战列巡洋舰问题上的亦步亦趋,恰恰暴露了提尔皮茨的战略规划已经彻底失去准星。英国建造战列巡洋舰的初衷,并不是派遣其参加主力舰决战,而是要在全球贸易航线上迎击列强火力较逊的装甲巡洋舰,以确保商路畅通以及殖民地的安全。海外利益有限的德国,对此本不存在迫切需求。然而提尔皮茨担心充当德国战列舰部队前哨的侦察分队(由装甲巡洋舰组成)可能被这种新舰所摧毁,执意要求做出回应。结果,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实际变成了一种攻防皆有瑕疵的缩水版战列舰:航速和火力皆不及英国的同类型军舰;防护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无法抵御正规战列舰主炮的直击。然而其建造成本却节节上升,性价比变得极低。

1908年3月,《第二次海军法第二补充案》也获得德国国会的批准。它把1908—1912财年(上半年)开工的无畏舰总数从7艘增加到了12艘,并决定在1910—1913财年继续维持每年新造1艘战列巡洋舰的规模。其中,1908—1909财年开工的无畏舰为4艘“赫尔戈兰”级,它们沿用了“拿骚”级的炮塔布局和动力系统,但舰体及主炮口径更大(12英寸),航速提升到20.3节。1909—1911财年开工的5艘“皇帝”级则换装了蒸汽涡轮主机和新型鱼雷发射管,5座双联装12英寸主炮塔皆可向对舷方向射击。“皇帝”级的问世,意味着海军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到1912年5月,帝国议会又通过了《第二次舰队法第三补充案》,决定在1919年之前把一线战列舰的总数增加到4个分队、共41艘,为此又在1912—1913年开工了4艘“国王”级。它们可以视为“皇帝”级的放大,5个12英寸炮塔模仿英国超无畏舰的布局、全部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水下防御与重点部位的装甲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海军已建成包括4艘“拿骚”级、4艘“赫尔戈兰”级、5艘“皇帝”级和4艘“国王”级在内的17艘无畏舰,从“冯·德·坦恩”号到“德弗林格”号的5艘战列巡洋舰(2艘在建)和大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以及5级共22艘前无畏舰。

“奢侈品舰队”

尽管提尔皮茨曾经乐观地估计,凭借德国在重工业方面的后发优势,英国在海军竞赛初期的技术代差将被迅速超越,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作为海上常胜之国,从无畏舰竞赛一开始,英国就根据日俄对马海战的经验,确立了一条宗旨:舰队整体战斗力确保必须以火力和航速优势作为基础。

为此,从“无畏”号开始,英国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和单舷弹药齐射量长期超过同时期德舰的10%;编队中最慢战列舰的航速也被设定在高于德舰的21节,以实现机动协同和火力协同优势。换言之,英国战列舰分配在主炮和动力系统方面的重量长期超过德舰;作为牺牲,其装甲总重通常会比德舰低5%—10%。但在英方看来,对军舰非致命部位的防护属于多余行为,因为其依旧无法抵挡大口径炮弹的直击;只需将“要么全部,要么没有”(All-or-Nothing)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优先确保对重点部位的集中防御,生存性仍可获得确保。

而德国在战列舰的总数上始终处于劣势,不得不更强调其抗打击能力;由于其主力舰的主尺度、火力和航速均逊于英方,携带的燃料也较少,反而造成了防护设计上的便利,可以减少舷侧主装甲带的长度,并在次要部位施以辅助防护。日德兰海战中,2艘德国战列巡洋舰虽遭受重创、仍能避免沉没,证明了其防护设计的优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受伤德舰的主装甲带已经为英方重炮所贯穿,仅仅是弹药没有发生殉爆,又暗示了其生存能力终究较为有限。

不仅如此,德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理缺陷,先天限制了其可以投入海军竞赛资源的规模。在和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同时,德国还须准备好实现施里芬伯爵的西线速决战计划,击败法俄这两个陆上对手。为此,柏林从1893年起就努力增加一线兵员的数量,花在陆军建设上的开支也是水涨船高。

为了应对提尔皮茨《第二补充案》,英国国会在1908年果断决定将1908—1911财年列入的主力舰建造数量增加到20艘,年均5艘,超过德国的4艘(3艘无畏舰加1艘战列巡洋舰),更遑论英国主力舰的基数本来就足以压倒德国。而从1909财年列入的“猎户座”级开始,英国将新造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一举提升到13.5英寸,全部炮塔都设置在船体中心线上,此所谓“超无畏舰”,对德舰的火力优势进一步放大。而德国一直到战争后期为止,仍在使用12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作为舰队基干。1912年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后,皇家海军将新一代主力舰的主炮口径进一步抬高到了15英寸,并决定为新舰换装全燃油锅炉、将航速提高到25节。按照新设计建造的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超无畏舰于1912—1913年相继开工,它们拥有8门15英寸(381毫米)主炮、13英寸主装甲带和超过23节的速度,成为综合战斗力压倒所有德国战舰的高速战列舰。1914年8月战争爆发之际,英国拥有无畏舰24艘、前无畏舰38艘、战列巡洋舰10艘,另有12艘无畏舰在建,超过德国近一倍,在海军竞赛中取得完胜。

而德国为获得“第二大海军”虚名付出的财政代价,则是海军预算额度在1906—1914年上涨了105%,同期英国海军预算仅增加28%。到1909年为止,同级别德国无畏舰的建造成本要比英国高20%以上。战列巡洋舰竞赛的出现,更分散了德国造船工业的人力和技术潜力。加之此际欧洲安全形势恶化,柏林不得不把大部分财力用于陆军的扩充和备战,在海军竞赛方面已属有心无力。1905年德国军费开支比英国要低35%,而到1914年大战爆发前,柏林在防务上的开销已经超过英国40%,却依然不足以保证安全。

大战爆发其实是提尔皮茨最不愿看到的情况——“风险舰队”原本就不是为作战创建的,当真正面临与英国决一死战的状况时,德国可资借鉴的行动模式依然是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但这在缺乏数量优势的情况下是没有可行性的。

由于德国战列舰在航速、续航力和火力方面都不及英国对手,倘若公海舰队不顾航程限制、向北进击斯卡帕湾,极有可能在开阔水面被优势对手围殴。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公海舰队在先发制人实施伏击、并取得若干战术成果的情况下,依然被大舰队主力兜捕并加以痛击,只得缩回基尔港,继续在北海坐井观天。当时担任公海舰队第1战列舰分队首席参谋、战后成为著名海军战略家的沃尔夫冈·魏格纳讥讽说,“北海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一个死海,赫尔戈兰湾就是死海里的死角”。而德国海军只能困在死海里等死。

1918年11月21日,公海舰队残存的5艘战列巡洋舰、9艘无畏舰、1艘轻巡洋舰以及49艘驱逐舰垂头丧气地驶入苏格兰的福斯湾,向协约国舰队投降。7个月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斯卡帕湾打开通海阀,安静地倾覆在浅滩上。诚如丘吉尔所言,在20世纪初的欧洲,一支强大的战列舰对英国而言是生命所系,对德国却只是奢侈品。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轻狂地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件奢侈品,最终招致了始料未及的后果。

“提尔皮茨敲进他那些军舰的每一颗铆钉,都在促使不列颠帝国每一行业、每一地域那成千上万最有能量的人在看法上统一起来。基尔和威廉港铿锵作响的铁锤打造出的竟是将来抵抗德国的国家联盟,德国最终也将被这个联盟所颠覆。”(丘吉尔:《世界危机》第一卷)

文/刘怡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巨舰即国运:开启英德海军竞赛的信念

喜欢 (1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俗话说得好nozuonodie
    匿名2018-02-01 15:15 回复
  2. 提尔皮茨的逻辑感人
    匿名2018-02-04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