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科举: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文化 alvin 15760℃ 0评论

袁、张的结论是:

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他们建议,即便科举不能骤废,亦当斟酌变通,分科递减。务期科举逐渐而尽废,学校栉比而林立,上以革数百年相沿之弊政,下以培亿兆辈有用之人才。(《奏请递减科举折》,《光绪政要》卷二十九)

袁世凯、张之洞逐年递减科举的建议并没有很快见效,各省学堂仍未能多设,经费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科举未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科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学堂兴起就仍然只是一个期待。为此故,张百熙、荣庆、张之洞1904年初再上奏折,建议“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张之洞年谱长编》,811页)

这个建议获得清廷认可,批准谕旨以为“学堂、科举合为一途,系为士皆实学,学皆实用起见”,因而批准自丙午科(1906)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俟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著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归学堂考试。(《光绪朝东华录》,5129页)

按照这个建议,科举制已经走到了尽头,但还不是立即结束。直至1905年8月31日,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推广学校”,理由还是那些理由,只是不再留有过渡期:

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昔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废,学堂遍设,亦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讵能我待。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殊常之举动,方足化群疑而消积侮。科举素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虚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光绪政要》卷三十一)

如此好处,清廷有什么还好犹豫的呢?两天后(9月2日),皇上有旨,准自丙午年即明年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以定指归而宏造就。运行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成为历史陈迹。

废科举是近代中国一个重大事件,给那些不通新学一心科举的士子带来严重不适,但说废科举阻断了青年士子晋升之路,并进而引发对体制的抗争,引发辛亥革命。这样的说法夸大了事实。事实是,一部分年轻读书人早已准备出洋留学,或进入新学堂;对新知识没有感觉的“举贡生员”,清政府并没有听之任之,让他们流落社会,而是“分别量予出路”(《德宗实录》卷548,273页)。

文/马勇 来源:作者微信公号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科举: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