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科举: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文化 alvin 18570℃ 0评论

应该承认,领导考察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察举制在实行的几百年中也为汉王朝选拔了大量有用人才,是中国政治从军功贵族走向文人治理的重要步骤。中国社会之所以长时期稳定,甚至“超稳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比较早地明白王朝的所有权不能完全等同于经营权。刘姓的天下固然必须坚持,但经营打理天下事务,还必须扩大统治基础,从各方面吸纳有用之才。

以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察举制度确实选拔了许许多多的有用人才。如公孙弘,假如没有这个察举制度,他怎么可能从一个放牧人出任丞相并封侯?察举制度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坏制度。

然而,如同所有事物一样,水久生虫,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察举制度到了东汉晚期,已经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不论是组织考察,还是民间品评,都被深度介入了人际关系,于是曹魏政权推出“九品中正”规范式考评,试图以官方力量阻遏用人弊端。无奈,基于察举基础的九品中正依然无法根除利益勾兑,特别是世家大族、豪门名士、门阀势力逐渐垄断了原本自发自然的舆论环境,他们利用不对称的权力架构,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任意品评,败坏吏治,天下汹汹,但争品位,不闻推让,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九品中正成了不中不正,既得利益集团整体接班,不仅垄断了一切资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

2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察举制发展到九品中正,严重压抑寒士进取之途,使统治集团无法获得新鲜力量,统治有效性、合法性受到挑战。隋建国,即废中正,不再给士人划分品级,只需参照“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进行考察,分别荐进。

炀帝即位,改革加速,大业三年(607年)令各级文武分孝悌、德行、节义、学业、文才等十科举荐人才;又二年,将十科合并为四科,试图制定人才选拔的客观标准。

隋朝没有在这方面建构起完整的体系,但其趋向深刻启发了唐初精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诸州举行人才选拔考试,报名资格是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资格认定后由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其合格者,由各州每年十月向中央推荐,谓之举进士,经考试合格者,皆称进士。这就将进士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规定下来,并明确每年十月到中央考试,明确州县地方考试只是预试,相当于后来的乡试,只有到中央的正式考试,才是国家大考。第二年,唐中央政府明确士人自愿报名,投牒自应,而不必再经过任何官府或官吏的举荐,使下层寒士获得进入上层的机会。

唐朝设置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制科两类,每年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称为“分别科目,举送人才”。这就是科举最准确的含义及其由来。

明经、进士两科,在唐朝最初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这两科内容、名目虽有变化,但其精神就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儒家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唐朝的官方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死记硬背比较容易,文学才能毕竟需要某种天赋,所以重诗赋的进士科比较难,而以儒家义理为主的明经科相对较易。

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我们今天许多人对文人从政以为意外,好像中国政治从来就是武人操控。这是不对的。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作为“天朝上国”,中国文明对周边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科举制被日本、越南、朝鲜等地长时期采用。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十九世纪中期从英国开始的文官制度,也有相当部分来自科举制的“制度移植”。

当然,作为一项制度,科举制在最充满活力的时候也潜伏着危机,这个制度本身几乎一直处在改革、调整的状态中:

一是内容的改革。自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化,尽管在主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主导,但在细目上,在学术资源上,前后前明显不同。后期,由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整,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朱熹的注释,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

二是考试手段,防作弊的手段,不断改进。考试,从来都是考官、考生的博弈过程。考场作弊,是人类的天性,防作弊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读旧时小说,说了很多作弊的技巧,反过来,也说明科举考试为了维护社会公正,确实致力于防作弊,对于作弊者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科举: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