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哈德逊研究所:航母、联合部队和高端冲突

军事 rock 11141℃ 0评论

CVN 77

2015年1月,美国海军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核动力航母未来的大辩论,引发各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针对社会的关切,美国保守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于2015年10月推出题为《利器:航母、联合部队和高端冲突》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从历史上关于航母价值的争论着手,分析了当前及未来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对美国海上作战的影响,从而回答了航母未来价值的疑问,得出了核动力航母在现代高端战争中仍大有可为的基本结论。该报告还就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航母编队作战能力提出了建议。

一、关于航母的争议一直存在

航母发展已有百年史,成为海军主力战舰也已有70年多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航母的争论,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航母的争论可以分为“前航母作战”和“航母作战”两个时期。

(一)“前航母作战”时期(1918-1941)

所谓“前航母作战”时期,指航母未经实战考验的历史时期,即从1918年世界首艘全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出现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航母成为海战主力舰为止。这个时期人们对航母价值的批评仍然处于理论层面。

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在一艘远洋客轮船体基础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其他海军强国紧随其后。1922年,美海军将一艘运煤船“木星”号改装成其第一艘航母“兰利”号。

1920至1941年,人们围练着“空中力量如何应用于海上作战”展开了第一次航母价值大辩论。当时,陆基飞机已经在实战中得到印证,而航母舰载机尚未“抛头露面”。事实上,大多数海军理论家和指挥官都支持发展海军航空兵,争议的焦点在于新工具将发挥什么作用。据此可分为战列舰派、陆基飞机派和航母派。战列舰派认为,飞机航程短、速度慢、载弹量小,很难打击海上目标,航母航速慢,且缺乏武器和装甲,生存力差。因此,飞机只能用作侦察和校射。战列舰可以击毁毫无装甲防护的飞行甲板,其防御体系足以应对大部分空中打击。陆基飞机派认为,航空兵的未来属于陆基飞机,因为陆基飞机拥有更大的机身、更远的打击距离。航母派则分为进攻打击和空中控制两类。前者认为飞机是海军投送力量最有效的手段。后者认为,海战获胜的关键在于通过飞机夺取制空权。

(二)航母作战时期(1941至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用舰载航空兵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1942年4月,美海军用航母搭载陆基轰炸机发动“杜利特尔突袭”;5月,用航母在珊瑚海阻滞日本南进的步伐;6月,用航母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决定性地击败了日本海军。至此,航母成为太平洋战场的核心手段。“航母作战时期”从此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和氢弹”挑战阶段(1942至1965年)

这个阶段开始于1942年,即核武器时代到来之前。1942至1965年间各种争论主要围绕“海基和陆基航空兵哪种更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这两种航空兵本身就是二战期间空中力量发展演变的产物。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远程轰炸机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在终止战争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战略核轰炸机能迅速而有效地终止冲突与战争,那么航母的作用就很小了。亚历山大·舍维尔斯基著有《空中制胜论》一书,强调陆基轰炸机可以携载原子弹这样的战略武器,向远程敌方目标投送强大的破坏力。航母舰载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海军航空兵支持者批评他无视舰载机战技术发展及传统轰炸战术缺陷的事实。

为了提高作战性能,美海军在二战后对航母进行了改装,发展出能够起降重型飞机(特别是核轰炸机和喷气式截击机)的新一代航母。“美国”号的下马及“海军上将起义”事件的出现,表明各界对航母价值的巨大争议。然而,朝鲜战争对这种争议做出了答复。开战之初,美军在朝鲜半岛尚无可用空军基地,航母舰载机在空袭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航母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对中国大陆进行了有效“威慑”。于是,美海军开始建造“福莱斯特”级大型航母,采用了三项新技术: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和光学着陆系统。这些创新增加了飞机出动率,显著提高了作战安全性。

尽管如此,氢弹的出现仍然给航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反对航母的论调再次“复兴”。很多人指出,氢弹爆炸足以摧毁整个航母舰队。但航母支持者很快指出:首先,在这样的战略轰炸面前,没有哪种武器不脆弱,这并不足以说明航母没有价值;其次,陆基轰炸机及其配套体系的成本丝毫不低于航母编队,且不如后者灵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哈德逊研究所:航母、联合部队和高端冲突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