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文化 alvin 10347℃ 0评论

“这在清国是礼貌问题”,言下之意,在美国就没那么礼貌了。《纽约时报》118年前的这篇报道,展示了当时中西方文化和礼仪的差异。记者还很敬业地深入李鸿章乘坐的邮轮,挖掘他的生活细节,比如他最经常吃的饭菜是燕窝汤、烤鸡、鱼翅和米饭。在船上,李鸿章也非常喜欢和普通乘客交流,见人必问的三个问题是:“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的地方离纽约有多远?”——这种对李鸿章的报道,是一种好奇的打量。人们争相观看来自中国的权贵,大家都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记者甚至听到人群中有人建议放假。

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共有12位记者参加。《纽约时报》在次日登出采访的详细内容。

问:“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许多的事情,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答:“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问:“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答:“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问:“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答:“在我们大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答:“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大清国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力。”

问:“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答:“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责任。”

问:“阁下,请问您对您本人的画像出现在这个城市有何评论?”

答:“不怎么样,他们画得不像。”(对话引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297页)

李鸿章的回答,如今看来,称得上坦诚而得体,而且也不乏幽默。和回答相比,更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记者的提问。当时的美国,虽然朝气蓬勃发展很快,但在资本主义世界,毕竟只算后起之秀。美国记者曾设法让李鸿章来评价美国和此前他所访问的欧洲国家,以此来增强自豪感,这说明美国公众的普遍意识中,对欧洲仍是崇拜的。但是在“答记者问”中,记者的问题,仍不经意间暴露出他们在面对清国来宾时,有很强的优越性。“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国妇女不受教育,是多么落后的事情啊。在系列报道中,记者多次凸显李鸿章的“礼貌问题”,向读者展示了那些符合清国礼仪而在美国人看来又是失礼的行为。这让人想起1792年马嘎尔尼访华,朝廷要求他向乾隆皇帝下跪,而他认为是一种侮辱加以拒绝,最后多次沟通后,改为单腿下跪。不到一百年,这国际礼仪的规则,已经天翻地覆,当时的话语权已经掌握在西方世界了。

李鸿章访问美国时,已经是74岁的老人,他6英尺的身高也已经萎缩。在此前的欧洲行程中,这位大清重臣参加了沙皇的登基典礼,并达成了中俄合作的一些意向。6月,他来到德国,见到了俾斯麦,这时的俾斯麦已经81岁,成为“一介村夫”。俾斯麦是李鸿章的偶像,李鸿章有时候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但他知道,自己的成就不能和对方相比,在这次见面中,74岁的李鸿章还向俾斯麦请教在中国如何改革的问题。

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李鸿章有关引进外资和保障主权的看法很有先进性。如李提摩太所说,他越过了众人的脑袋,看到了远方——但可惜只是看到而已,他并没有到达远方。

(参考书目《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作者:浦顿 来源:看历史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