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文化 alvin 10416℃ 0评论

1896年,李提摩太乘坐法国邮轮回国休假,在船上他遇到了要出使欧洲的李鸿章。李鸿章此行是去欧洲出席俄国沙皇的加冕典礼,两人在船上有过几次谈话。李提摩太在教会工作和中国当时的改革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此显赫的人物,却坐二等舱,这让李鸿章吃惊不已,因为他的秘书们旅行,都是乘坐头等舱。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李提摩太受邀和李鸿章、奕䜣一起讨论山西传教士被杀问题。这是他和李鸿章的最后一次见面,他对李鸿章作了一个最终评价:“可以肯定,他是我所遇到的无数中国官员中最伟大的一个,从体型看,他比绝大多数人都高;从智力看,他更在众人之上,能越过他们的脑袋看到遥远的地方。”

李鸿章是李提摩太在中国传教期间拜见次数最多的中国官员,他们关系相当密切,在一些事务上互相帮助。但让李提摩太遗憾的是,李鸿章尽管对他在赈灾、著书等方面颇为肯定,但他却从来不承认基督教为中国做过一点好事。他对李鸿章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很是不解,求教于毕德格,毕德格说:“谁能从荆棘丛中收获葡萄?” 在文化和信仰上,李鸿章完全是传统的,尽管他对基督教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西医、慈善观念等并不排斥,但是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充满了警惕,在这一点上,他和李提摩太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能沟通的鸿沟。

李提摩太有非常天真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安慰李鸿章,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可以赚4亿两白银的方案(中国对日赔款白银2亿两)。他一直是一个和议派,主张清政府严守与外国签订的协议,以避免引起战争,他甚至建议清政府聘请伊藤博文来改革,照搬日本的改革方案。和他相比,李鸿章要现实得多,他懂得与外国的战争很多都难以避免,他想赢得一个较长的和平期来发展洋务,但最后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李鸿章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不满(比如怒斥他们不懂外部世界,甚至连中国的古代经典也读得不好),但又无能为力,他只能做一个修补匠、一个灭火队员。荆棘和葡萄是很好的比喻,对李提摩太来说,清国满地荆棘,很难收获葡萄,而对李鸿章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深处其中,孤独和无力感,恐怕要远甚于李提摩太。

U11647P1488DT20150311095829

1896年,李鸿章成为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访英期间,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右)合影。

《纽约时报》:李鸿章带来的礼貌问题

1896年8月28日下午2时,李鸿章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此后的几天,《纽约时报》对李鸿章访美进行了连续的、大篇幅的报道,包括消息、特写、观察、访问等。从这些报道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是把李鸿章访美当作大事在办,接待规格达到最高级别。如今,当初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但《纽约时报》刊登的几次有关李鸿章的对话,仍可以把我们带回当时的现场。

美方安排卢杰将军到邮轮上迎接李鸿章,同去的还有曾在中国见过李鸿章的威尔逊将军。宾主闲聊时,李鸿章突然问威尔逊将军(下面是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

“你在美国很富有吗?”

担任清国公使馆秘书并协助安排接待的杜威先生向美方解释道:“这在清国是个很礼貌的问题。”

威尔逊将军显得有些困惑。这时,有人帮他回答道:“他很富有。”总督又很快转向卢杰将军:“你呢?”,将军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并回答说他不富有。

“为什么呢?”总督又发问,“退役将军反而比现役将军富有?”

这个问题总算逃过去了。总督接着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他问卢杰将军:“你多大岁数了?”“这在清国仍被视为礼貌问题,表明对此人真产生了兴趣。”在清国待了7年并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诺克赫尔先生解释道。

卢克将军回答说:“我已60多岁了。”并解释道,美国军人有一定的服役年限。总督也问了威尔逊将军和其他将军的年龄,并说他们都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