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入市之辩
国际上,养老金入市投资是一种惯例和通行模式。截止2013年底,21个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组合中超过70%投资于债券和股票两个资产类别。其中,美国养老金在投资组合中股票配比最高,其次分别是澳大利亚、智利和波兰,这四个国家养老金的股票分配高于OECD组织40.3%的加权平均投资比。
中国养老金结余猛增的十年间,推进养老金入市的声音一直存在,并进行过几次方案设计,但最终屡因反对的声浪太盛而偃旗息鼓。
郑秉文回顾,2006-2007年间,人社部内部就已经有养老金入市的改革方案讨论,“希望给账上的余额找个出路”,当时学者和官员就投资方法、主体的不同形成了争论。
2010年9月前后,郑秉文又就此问题递交了内参。当时的分管副总理批给了人社部讨论。次年1月,人社部召集了十余位学者,宣读了批示和内参内容,认为基金贬值非常厉害,应尽快投资。会议由人社部基金监督司司长主持,将学者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投资模式,按投资运营者分别为政府部门、市场机构或专门机构,拟定了三种方案。
研究几周后方案上交,最终,中央决定采用其中一个模式:建立成立专门机构,一个部级的事业单位,全权管理全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2011年初进入筹备过程,但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变数:11月,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呼吁养老金应该投资;2011年12月20日,时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发布式上再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运营部分滚存养老金。这些呼吁和讨论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大争论。
当年的12月21日,郑秉文受邀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中发表意见,公开支持养老金入市。但另一位嘉宾,财经专栏作家叶檀旗帜鲜明地反对。叶檀的看法代表了当时反对入市的主流意见:老百姓对于把“保命钱”放入阴晴不定的股市并不放心。
这场持续了4个月左右的争论在2012年2月结束,入市计划暂时搁置。直到2013年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到社保改革,投资的议题又再一次启动起来。
操盘手是谁
但实际上,养老金储备基金入市进行市场化投资,在中国早有试水,且颇为成功。
2000年8月,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制度转轨产生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中央决定建立基本养老储备基金,因此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其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属于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
15年来,这家基金理事会业绩斐然。截止2014年末,其管理的资金总额为1.5万亿元,基金年均收益率达到8.38%,累计投资收益额5611.95亿元。2014年,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1424.60亿元,投资收益率11.69%,扣除CPI上涨因素后为9.43%。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养老金入市啦,二十年已贬值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