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战列舰复活指日可待?

军事 rock 10420℃ 0评论

其次,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的出现从根本上提高了编队防御和单舰防御系统的杀伤潜力。例如,装备“宙斯盾”作战情报管理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对俄海军装备的中、远程机载和舰载反舰导弹的杀伤潜力估计为7-8到12-15枚(在反舰导弹齐射间隔小于防空射击周期时)。随着齐射间隔延长,杀伤潜力增加。“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防空系统的能力实际上与此相当。拥有5-6艘这种战舰的航母打击编队的防空系统能拦截15-25枚到40-50枚反舰导弹。

第三,能高效地破坏现代化反舰导弹自导头正常工作、使其偏离目标战舰的电子战装备开始迅猛发展。结果要使航母打击编队中的航空母舰丧失战斗力需要齐射30-40枚到60-70枚乃至更多的反舰导弹。同时,应打到目标的导弹数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反舰导弹打到目标的计算概率为0.04-0.08。而这意味着,要确保1枚核反舰导弹打到主要目标,必须齐射10-15枚。它们应编成共同的战斗队形。如果被引导至次要目标,它们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摧毁跟在其后、距离为5-8公里的反舰导弹。核爆炸的电磁脉冲将使半径6-9公里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反舰导弹的自导头失灵。爆炸形成的云团将使其他反舰导弹无法瞄准目标。这样,甚至一次核爆炸就能破坏整个齐射,大幅度降低摧毁主要目标的概率。同时,反舰导弹的核战斗部在被防空导弹击中的情况下,无论在空中还是在落水都会启动,其他齐射导弹这是这样。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用核反舰导弹摧毁主要目标的概率可能显著低于不使用核反舰导弹。通过增加反舰导弹之间的距离来解决问题将导致齐射间隔增加,从而大幅度提高攻击目标的防空能力。也就是说,从战术角度而言,对重要的水面战舰使用核武器的合理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由此可见,在海战中对水面兵力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非常小。携带常规战斗部的机载、舰载和潜射反舰导弹是主要的杀伤武器。也就是说,从舰船设计的角度而言,海上武装对抗重回无核时代。而这意味着,战舰强大而有效的构造防护正在变成其战场生存能力的关键条件。海战历史证明,通过削弱装甲来加强火力通常最终会导致失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战例为证,在这两场战争中,传统上重视装甲防护的德国人在同等条件下对更重视加强战列舰火炮的英国人以沉重打击。而目前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正是凭借强大的构造防护,首先是装甲,而被我国海军视为非常坚硬的“核桃”。而其对空自卫武器——4套“火神-方阵”高炮系统——薄弱得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我国海军的主要打击力量是巡洋舰,而未来是新型驱逐舰。要使这种战舰(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失去战斗力,至少需要命中1-2枚战斗部重300-500公斤的反舰导弹,击沉则需要3-4枚。这证明其构造防护薄弱。如果能依靠整个装甲使这些指标能分别达到3-5枚和7-8枚,那么战舰的战斗稳定性将大大提高,要知道敌人需要增加反舰导弹齐射数量才能达到预定毁伤水平,而这远非总是可能的。自然,配置未来战舰(或改进现役战舰时)的装甲防护系统需要利用所有的现代材料学成果和坦克制造经验,从而在大幅度减少装甲重量的情况下使战舰获得与以前战列舰相当的装甲防护水平。

编译:蓝山/知远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战列舰复活指日可待?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