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徐焰:国防建设当以俄为戒

军事 rock 11436℃ 1评论

1941年的惨败真是由于装备原因吗?说斯大林忽视战备,显然与历史实际不符。俄罗斯的重要传统便是社会军事化,这是从建国之初的蒙古基因中带来并在对外扩张中滋长的。西方史学家称:“彼得大帝把蒙古式的野蛮和西方的科技相结合,从而造就了俄帝国”。列宁在给俄帝国主义定性时,也在前面加了“封建的、军事的”这样的前置词。苏联诞生后更突出军事特色,在二次大战前便是世界各大国中国防开支比例最高者。从1929年开始的的两年五年计划,斯大林都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即解决人民消费),而一直以“重工业-军工”为主。

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居民的面包、衣物都长期凭票限量供应,生活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而作战飞机、坦克的数量则保持着世界第一。实际上,希特勒对苏的“闪电”袭击只能达成战斗的突然性,而苏联在战略上早就为大战进行着长期准备,斯大林只是对战争爆发日期判断有误。开战后仅两星期,苏军总数便由500万扩充到1000万以上,说明对战争潜力的动员能力很强,一时的突袭对那样广阔且又长期军事化的国家并不起决定作用。

根据战后苏联和德国的档案材料统计出来并为军界公认的数字,将1941年夏德苏两国在战场上的军队和主战装备的数量(不包括西线德军和远东苏军)对比一下也能说明问题:

前线作战部队作战飞机坦克汽车火炮

德国360万3800架3400辆50万台3.8万门

苏联400万6000架12000辆42万台4.6万门

现代武器不但讲数量还要讲质量。从装备性能的综合情况看,当时苏德双方各有长短,基本处于同一档次。如苏联的新型坦克T-34是当时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坦克,明显强于德国的马克-3和马克-4型。德国的战斗机则稍优于苏联,不过数量相差很多。当然,德国此时有仆从国助战,苏联却也有盟国的援助,这些都不起决定作用,在此未列入对比统计。

战后西方的战史专家经分析都总结说,德军于1941年对苏开战时,在装备方面只拥有飞机性能和无线电通讯这两项优势,如果讲后备的人力、物力资源,德国更是居于绝对劣势。苏联当时把希特勒统治下的被占领国也算入敌方的人力统计,其实德军从那里不但无法大规模征兵,还要花费大量军队执行占领和镇压任务。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苏联方面又是正义战争,按理说应该占有人心士气上的优势,初期的战术果却与正常推理相反。过去一讲开战争之初,苏联便宣传有多少人踊跃参战,并歌颂失败时仍英勇不屈的勇士,这些无疑是事实。然而另一方面无法回避的事实又是:数百万身体健全、手持武器的军人面对国家的敌人竟会弃械就俘(苏军恰恰又不许官兵投降被俘,规定对其家属还要流放),这本身就不能仅用军事原因而要从政治层次来研究。如果具体看一下苏联瓦解前后解密的一些历史档案记载,许多事例就更惊心——开战后的第二个月,在白俄罗斯战场竟有三个整师不战而集体向敌缴械,投降时还打死了各级政委。同月,斯大林的长子亚科夫大尉被俘,当时混在人群中身着士兵服装,马上被旁边的人向德军指认出来。陷入包围圈中的苏联元帅库利克(战后被处决,五十年代得到平反)和官兵们一同突围时,首先要脱掉元帅服,换上坦克兵的连裤衣,目的也是防备内部坏分子的暗算。从这里得出一个人们不愿承认却又难以反驳的原因,便是战前的苏联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相当多的群众拥护。如果看看三十年代的农业集体化和清洗都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者死亡的事实,其造成的后遗症在随后的战争中不表现出来反倒会是怪事。据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当年在内部传达,毛主席于1956年得知《秘密报告》的内容后,曾感慨说过:“苏联揭露斯大林的统治,其黑暗不下于历史上任何最专制暴虐的统治”。因此毛主席日思夜想的,就是想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李慎之:《乌“昼”啼》,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应该说,1941年的悲剧发生有着复杂的综合因素。与诸如开战日期估计错误、训练水平和经验不如敌军等原因相比,政治体制上的弊病应该是第一位的。苏联官方长期却回避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吸取教训的方式,自然就是在和平年代也要使军事力量超出现实和潜在的对手,从而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被希特勒踢门反使危房更坚

其实,希特勒于1941年敢于进攻苏联,首先考虑的也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当时攻苏不仅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德国上层普遍也知道自己的综合国力并不占优势。作为“第三帝国”二号人物的戈林于开战当天,便在日记中写下了“东线:死线”这不祥的预言。面对周围将帅的忧虑,希特勒却自信地解释说:“只要我们在俄国的门上狠狠踢一脚,它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德军开战后两星期便长驱直入500公里,英美等国的舆论普遍预测苏联会崩溃,可能分裂成许多个民族国家(这些在50年后倒成为事实)。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德国入侵后的残暴掠夺和屠杀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有意思的是,希特勒在占领区还不肯解散集体农庄,认为利用这一组织便于征收粮食和管理居民。许多过去不满苏维埃政府的人特别是农民,很快就纷纷投身游击队(此前苏联还不允许在百姓中发武器建立民兵游击队),敌后广大农村在几个月内实际又回到了苏联的控制下,从而使深入腹地的德军两面受敌。苏军的意志在战争中也变得越来越强。在历史档案中曾有一份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投敌统计,在1941年每月都数以千计,翌年上半年每月以百计,下半年以十计,至1943年便基本不再有这种可耻现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徐焰:国防建设当以俄为戒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他们不进行更深层次的总结,原因也可以理解。呵呵
    匿名2014-12-03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