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印度弹道导弹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军事 sean 8957℃ 0评论

2 高度重视型号间技术共用,构建了弹道导弹技术体系

以烈火系列导弹为代表的技术共用体系见图2。烈火TD/TTB是烈火系列的技术验证导弹,用于验证再入大气层技术、控制系统性能、RV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惯性导航技术和导弹分离技术等。第一级发动机为SLV-3运载火箭的一子级发动机,第二级采用大地-1的液体发动机。

烈火-2为两级固体导弹,共用了烈火TD/TTB一级发动机技术、分离技术和控制技术;二级为新研固体发动机,配备矢量喷管,具备推力矢量调节能力。新采用了机动弹头技术,射程2000km;在烈火TD/TTB的基础上,通过5年的时间首飞成功,8年时间完成列装。

烈火-1是在烈火-2基础上,去掉二级发动机后研制成功的,共用了烈火-2的一级主发动机技术、制导和控制技术,射程700 km~1200km,实现了烈火系列与大地系列弹道导弹的射程衔接,通过短短3年时间于2002年完成首飞,2004年装备部队。

烈火-3导弹于2003年开始研制,是在烈火-2的基础上与烈火-4同期研制的一型固体弹道导弹,与烈火-2共用控制系统技术、制导技术、级间分离技术;发动机在1.3米直径基础上扩展为2米直径钢壳体发动机,两级发动机都采用推力矢量技术,新型HTPB/AP/AL推进剂;核弹头进行了小型化设计、采用了新型弹头防隔热材料;烈火-3的射程为3500公里,2007年4月首次试射成功。烈火-3实现了烈火系列从1.3米直径向2米直径的转变,运载能力大幅提升,除主发动机技术外,其他技术基本与烈火-2共用,研制时间相对较短。

烈火-4导弹是烈火-2导弹的改进型,继承了烈火-2的一级发动机技术、二级发动机推力矢量技术、机动弹头和热防护技术,采用了复合材料壳体、现代化电子设备、激光惯组等新技术。在弹体直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射程从烈火-2的2000 km提升到4000 km,精度等总体性能大幅提升,于2011年首飞成功,比烈火-3晚4年。

烈火-5导弹是在烈火-3、烈火-4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Ⅰ级发动机继承了烈火-3导弹钢壳体的Ⅰ级发动机;Ⅱ级发动机在烈火-3的基础上,壳体由钢壳体更换为复合材料壳体,共用了烈火-4的复合材料壳体技术,推进剂技术与烈火-3共用;新研Ⅲ级发动机为复合材料锥形固体发动机;各级发动机有可能采用柔性喷管推力矢量技术。级间段分离有可能从烈火-3的热分离发展为冷分离,级间段由框架式结构更改为舱段式结构;共用了烈火-4的环形激光惯组;弹头相对烈火-3进行了一定程度小型化设计。烈火-5经过5年时间研制,于2012年首飞成功。

印度弹道导弹技术共用体系

印度弹道导弹技术共用体系

综上,大地系列导弹以仿制动力系统为基础,发展了近程导弹系列,拓展了舰载、潜射、空基多个弹道导弹型号。烈火系列导弹以射程需求为牵引,多型号并举,形成了中近程和中远程导弹系列。以大地系列为基础,发展了大地海军型(丹努什)弹道导弹,进行陆、海、空通用设计,并基于此发展K-15潜射弹道导弹。

印度通过大地、烈火系列导弹技术共用快速研制和多型号验证,逐步突破了近程、中远程、远程弹道导弹技术,掌握了包括弹头、再入、热防护、结构、控制、导航、动力等导弹技术,在近期烈火系列导弹连续高成功率发射中得到了验证。

印度弹道导弹发展趋势预测

印度弹道导弹及核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技术引进、仿制、联合研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通用化、系列化为基本特征,技术高度共用的弹道导弹发展道路。未来印度不会停止进一步发展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及核武器的步伐,但在弹道导弹核心瓶颈技术、实战性能和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初步预测印度弹道导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1 攻克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研制,逐步提升实战性能

当前,印弹道导弹的研发以解决有无和补充射程投掷能力空白为主,如已成功试射的烈火五和预计研发的烈火六导弹,在现有导弹射程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但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技术、闭环制导技术和高性能元器件等核心原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仍然依赖西方国家的引进和进口。而在制约导弹实战化能力的弹头小型化技术、艇弹结合优化等技术方面尚未突破,造成当前导弹的实战化水平较低。为使导弹最终具有可信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印度势必要在上述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实现自主可控研制发展,切实提升导弹武器的实战性能。

2 发展新型核潜艇等平台,支撑后续远程乃至洲际潜射弹道导弹发展

印度“歼敌者”核潜艇能够装载12枚K-15或4枚K-4导弹,射程分别为750km和3500km。世界范围看,潜射战略导弹射程一般为7500km~10000km。考虑到适应未来烈火-5/6下海,印度后续有可能发展新型核潜艇,以匹配其新一代洲际射程范围的潜射战略导弹,这与其“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相匹配。

3 进一步加大弹道导弹的试射力度,推动导弹能力验证

近年来,印度弹道导弹的发展迅速,发射试验增加,目前已达年均发射13次,现有的惠勒岛靶场已无法满足更频繁的导弹试验需要。印度2013年即宣布新增两个试验靶场,一个位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拉特兰岛,另一个是位于安得拉邦的纳加亚兰卡,为未来进一步增加其弹道导弹试射力度做好了充分准备。特别是新靶场的选址,具有更好的航区安全性、更适合未来远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需求,表明印度正在通过加大试验能力建设,推动导弹能力验证,并且将持续开展远程乃至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研制。

印度在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上,通过不到15年的时间形成了射程基本衔接多平台的导弹系列,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利用国际合作及后发优势,引进、仿制、联合研制和自主研发等多途径并举,形成了一条跨越液体直接发展中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独特路线;二是高度重视型号间通用化、系列化的设计,快速形成射程衔接的弹道导弹体系;三是型号间采取大量的技术共用,较好的弥补了技术基础薄弱的短板和缩短了研发周期。

未来印度面对大国定位的发展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可能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研制;发展新型核潜艇等平台,支撑后续远程乃至洲际潜射弹道导弹发展;通过试验能力建设,推动导弹武器性能验证和支持新型弹道导弹武器装备研制。

文/俞启东 原载于《战术导弹技术》2017年第5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印度弹道导弹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喜欢 (6)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