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文化 alvin 15968℃ 2评论

从《诗经》时代的“普天之下”到大清帝国拥有的四至八道,“天下”已经增添了更多的内涵,数千之内多民族的融合,共同营造了脚下的土地与头顶上的蓝天。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充当主角的不只位于中原的汉民族,周边各民族作出同样的贡献。“多民族,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是近年出现的主流提法,但事实上古代社会早已出现类似的理念,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中日比较史的视角出发》根据中国文献记载提出“九州与四海=中国+夷狄”这一中国古代天下观,对于这一提法可以在《周礼·职方》中找到线索,“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显然,职方氏执掌天下之图,天下之地不只包括中原地区,也不只农业社会,其中涉及的蛮、夷、戎、狄以及六畜均属非农业民族以及非农物产,农业民族与非农业民族共同构成天下。《周礼》将九谷、六畜包融在职方氏的权限内并非偶然,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的融合是为人共睹的事实,故我们可以在东汉人王充《论衡》中看到这样的记述,“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古人置身于疆域伸缩与民族交融的过程之中,我们今天享有的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故古人的体会更为深刻。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

疆土是立国之本,也植根在大地上,大地不仅提供了疆土的空间,且为疆土的伸缩注入了基底。

文/韩茂莉 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夏之卷

注释:

[1]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见氏著《长水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

[2]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历史地理》,第24辑(2010年)。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3期。

[3]《晋书》卷14《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4]《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五》,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陇西郡位于今甘肃临洮,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安定郡位于今甘肃镇原东南,美阳县在武功县北;北地郡位于今宁夏吴忠一带,池阳县在今泾阳县北;上郡位于今陕西榆林东南,衙县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

[6]《后汉书》卷113《郡国志五》朔方郡条引《魏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法]儒勒.格鲁塞著,蓝琪译:《草原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70页。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喜欢 (1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科技进步弱化了地理因素的限制
    匿名2017-01-19 20:48 回复
  2. 在欧洲目前的多元似乎很失败 那么中国多元一体就很成功吗 呵呵
    匿名2017-02-28 14: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