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拉开序幕 布放首批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科技 rock 15577℃ 1评论

9月23日,随着第8个北斗剖面浮标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号综合科学考察船的后甲板徐徐放入南海中部海盆水域中,标志着由我国主导建设的“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出资购置的首批国产北斗(HM2000型)剖面浮标。根据设立在杭州的 “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在此之前布放的7个浮标,已经按预先设定的观测周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顺利发送回多条海面至2000米水深范围内的温、盐度剖面资料;并通过国际Argo资料管理小组(ADMT)规定的数据质量控制程序检验,这些现场观测数据均符合国际Argo计划规定的观测精度(温度高于0.005℃、盐度高于0.01psu)要求;第一批由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获得的来自“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温、盐度剖面资料,目前均已通过中国气象局的全球通讯系统(GTS)接口,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即时共享。

南海布放首批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图为工作人员合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黄妍丹 摄)

布放首批北斗剖面浮标

(图为浮标正在布放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陆邓龄童 摄)

根据国际Argo计划和“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的建设目标,拟在西太平洋的典型边缘海—南海,构建一个由20多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也就是说,中国Argo还会在南海布放第二批、第三批剖面浮标、……,从而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始终维持有20-22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

HM2000型剖面浮标是一种由我国自主研发、且使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定位的自动剖面观测仪器设备,具有双向通信、搁浅保护等功能,投放入海后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自动完成下潜—定深漂移—上浮(通过携带的CTD传感器连续测量0~2000米水深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水面通信—下潜等循环工作过程,可在海洋中连续工作2—3年(主要由浮标自身携带的锂电池或碱性电池容量而定)。早在2015年9月,由中船重工第710研究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经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严格按国际Argo信息中心的要求,通过多次海上比较测试,以及观测数据的反复验证,确认能够满足国际Argo计划提出的观测精度要求。HM2000是我国第一种被正式用于“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同类观测仪器设备,也是真正意义上的“Argo剖面浮标”。

“西太平洋Argo 实时海洋调查” 重点项目于2012年由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实施。该项目以国际上先进的Argo剖面浮标为主要调查手段,并以影响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为主要调查区域,以期获取该海域长期、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海洋环境要素资料,设计在5年(2012-2016)内布放35个Argo剖面浮标。目前,该项目在上述海域布放的浮标总数达到27个。而自2002 年以来,中国Argo 计划已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计布放了360多个Argo剖面浮标(除了10多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外,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当前仍有130多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

在国际Argo计划的框架下,通过构建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积累管理和运行经验,逐步向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源地海域、印度洋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扩展,并适时邀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参与布放浮标和国际Argo事务,目的是建成一个由400多个Argo剖面浮标(主要以北斗剖面浮标为主)组成的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两洋一海”)的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使之成为“全球Argo”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增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进一步促进Argo资料在我国乃至沿线国家业务化预测预报和基础研究中的推广应用,不仅“将南海建设为造福地区各国人民的和平、合作、友谊之海”,还应为沿线各国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安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管理和近海工业,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防御自然灾害等肩负起一个海洋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让沿线国家和民众能够真切体验和更多享受到海上丝路建设带来的福祉。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拉开序幕 布放首批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喜欢 (8)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多放几个把海底情况摸清楚
    匿名2016-10-15 1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