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俄罗斯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结构性权力变迁与中俄能源合作进展

经济 sean 12702℃ 0评论

在结算货币方面,俄罗斯积极推进以卢布取代美元作为本国石油出口的结算货币,力求打造“石油卢布”。2006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建立用卢布结算的石油交易所。俄罗斯石油交易所随即于2007年在圣彼得堡正式成立。2008年,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同圣彼得堡交易所筹划并正式推出了石油交易平台。该平台的正式开盘意味着俄罗斯成功取得国内成品油的定价权。同年,俄罗斯又建立了圣彼得堡国际商品原料交易所(СПБМТСБ)。俄罗斯“石油卢布”的长远计划是,首先推进独联体内石油贸易的卢布结算,然后扩展到与亚洲和欧洲的石油交易,同时争取伊朗、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产油国组成以卢布为结算货币的石油联盟,最终形成以卢布为基础的“新欧佩克”。

与石油不同,由于全球天然气市场不存在统一的定价机制,各地区因市场成熟程度和供求结构差异实行不同的定价方式。俄罗斯对欧洲大陆的天然气贸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定价权,具体表现为基于石油价格指数的长期天然气合约和“照付不议”条款。在独联体内部的天然气贸易中,俄罗斯则根据对俄关系的亲疏程度实行相应价格补贴。同时,通过与中亚和北非国家的地区或双边协议,通过与伊朗和卡塔尔等重要天然气生产国之间的和解与合作,俄罗斯力求扩大自己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上的主导权。特别是,俄罗斯还努力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能源组织,即试图依托“天然气出口国家论坛”(GECF)来筹建“天然气欧佩克”(Gas OPEC),并由此确定天然气生产和出口配额及价格机制。

然而,受限于金融实力和经济地位,俄罗斯仍是全球能源定价机制中的价格接受者和“石油—美元”体系下的规则接受者。究其原因,作为能源生产国,俄罗斯在油气定价权中的结构性权力与其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变化密不可分。俄罗斯与欧佩克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其无法与欧佩克就石油产量结成联盟,因此便难以在“限产保价”战略上形成合作。而“页岩气革命”后非常规油气的迅速发展导致俄罗斯与美国在世界能源生产体系中的力量出现消长。未来美国液化气出口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将进一步恶化俄罗斯对欧天然气贸易条件,使欧洲市场的油气挂钩机制加速转向竞争性定价机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对常规天然气生产国的巨大冲击,实际上也宣告了俄罗斯建立“天然气欧佩克”蓝图的破灭。

作为资源依赖型国家,俄罗斯挑战现有能源定价体系的能力与国际市场油价水平直接相关。这种对世界能源市场的脆弱性依赖意味着俄罗斯推进卢布国际化进程存在诸多的外部不确定性。相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而言,卢布并非国际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作为卢布国际化战略第一步,卢布从2006年7月1日开始正式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此后,俄罗斯大力推动双边贸易的本币结算、特别是能源贸易的卢布结算,力图使卢布成为地区储备货币。但2014年油价下跌与“乌克兰危机”后西方经济制裁的不断升级,导致卢布急剧贬值及俄罗斯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卢布的颓势表现无疑意味着卢布距离国际交易货币的梦想渐行渐远。而油价暴跌和西方制裁引发的中长期衰退,客观上中断了俄罗斯对世界能源定价体系及交易规则的挑战。

结 语

从世界能源体系的生产、安全和金融结构上看,俄罗斯的结构性权力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尽管在生产体系和管道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始终是全球能源定价机制中的价格接受者和“石油—美元”体系下的规则接受者。“页岩气革命”后非常规油气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能源市场的深刻变革,这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油气出口国俄罗斯的市场地位。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亚—里海的生产体系或管道政治博弈中,俄罗斯的结构性权力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东北亚成为俄罗斯管道政治权力的唯一增量区域。以能源为纽带加强与该地区进口国的合作,无疑是俄罗斯走出欧洲地缘政治困境的重要出路。

就中俄能源合作而言,目前俄罗斯扩大对华能源合作的需求远远大于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口依赖。“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两大市场和地缘政治冲击,促使俄罗斯加速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这直接使得历时二十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于2014年取得突破。随着2015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与丝路经济带正式启动战略对接,俄罗斯越发意识到对接丝路经济带不仅有助于缓解自身在欧洲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而且将提升欧亚经济联盟对成员国的吸引力,由此抵制欧美在其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和里海的强势扩张。

目前,东北方向的中俄油气管道、西北方向的中哈油气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方向的中缅油气管道以及海上液化天然气管道共同构成中国能源进口格局。随着中国能源进口增加及中俄能源合作深化,俄罗斯在中国多元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而中亚地区则是丝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俄罗斯实施对外能源战略最重要的优先方向之一。考虑到当前俄罗斯对亚洲能源市场的转向及丝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加强中俄能源合作对于中国扩展欧亚能源合作空间、提升自身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富景筠 张中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俄罗斯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结构性权力变迁与中俄能源合作进展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