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模式害了中国
1.德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
在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只有德国日本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拉美和东南亚相比,他们的区别在于:
德国和日本实行的是法治化的市场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释放了私人资本投入创新的动力。
在这两个国家,技术在不断前进,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德日两国的问题,在于经济现代化、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的政治体制,于是先后走向了集权和战争。这是现代化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汲取的一个沉重教训,就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是全面的现代化,仅有经济的现代化远远不够。如果政治现代化不能够跟上的话,会给本国民众、给世界造成重大的损失。
2.中国的斯密式增长模式与凯恩斯式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前30年是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实现了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非常有限的工业化。这个有限工业化,可以用一个指标来衡量。1978年改革开放的前夜,中国的城镇化队伍只有20%,工业化和城镇化本应是齐头并进的,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城镇化起码要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再从事农业,而是从事工业和商业。20%的城镇化数据,说明前30年里,工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都非常的有限,只是提供了保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国家建立了秩序,保证了国家安全。基本的工业化所取得的这一成就必须给予肯定,但另外一方面,由于工业化水平低下,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效益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把前30年有限的工业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从1978年到1990年末,中国是遵循了斯密式的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到1990年末期,我把这个阶段称为斯密增长模式。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政策上国退民进,资源重新配置,从低效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的工商业部门,从低效的国有部门转向高效的民营部门,制度变革,彻底改变了企业家和劳动阶层的激励机制。这一改变,提高了企业家对劳动阶层的生产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20年增长的根本动力。
第二个阶段,1990年代末期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斯密模式转向了凯恩斯模式。
增长模式的改变是无声无息之中发生的,其主要表现是政府逐渐走向前台,国退民进变成了国进民退,政府的规划替代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投资需求,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许小年:不存在所谓中国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向日本和德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