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德国有无可能打赢二战?

军事 alvin 21844℃ 1评论

希特勒对美宣战,意在通过日本之手把美国牵制在太平洋战场。这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也是德国在二战期间所犯的最大的战略错误之一。然而,美国不为所动,坚定地将战略重心锁定在欧洲战场(“德国第一”),此其一;其二,德国过早把美国引入战争大大促进了后者对苏联的大规模援助[4]。事实上,如果德国不对美宣战(德国对日本无此义务,外长里宾特洛甫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反复提醒希特勒这一点),美国就没有借口卷入欧战;尽管美德冲突迟早要发生,但争取时间上的优势对德国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

可以设想,假如德国在莫斯科战役前后在战略上有进有退,比如,在1941年10月底威亚兹马会战结束后放弃进攻莫斯科,而与苏联讲和[5];或者,即使对美宣战,但很快意识到这一错误的严重后果,因而放弃在1942年夏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改为重新发起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进攻,或者收缩战线、实行战略防御,并在稳定防线之后抽调精锐部队前往地中海增援和策应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与此同时,在外交上依然不拒绝与斯大林谈判解决“俄国问题”,以实现某种“布列斯特”式的和平,那么,德国不但不会失去在东线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大片新“生存空间”及其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极大的可能控制整个地中海、北非乃至中东,从而在军事和经济上重创英国、并消除美军登陆北非的威胁。

苏联当然有可能拒绝与德国“单独媾和”(双方在1941-43年间一直有秘密接触),但德军守住东线防御阵地并无多大困难,这可以从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很长时期逡巡不前得到证明。事实上,到1942年夏,德国在军事上已达到巅峰,苏军则由于接连战败,士气极度低落。因而,即使东线德军抽调部分兵力南下征战地中海,在一流的军事统帅曼施坦因的指挥下,整个东部防线也不会受到削弱。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在地中海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

2742_150629113831_1
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德国在1942年春夏转向地中海将重新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一点是明白无误的。既然如此,德国何不在一年前、即英国被彻底逐出欧洲大陆之际(1940年5月底)就实施旨在彻底摧毁英帝国的“地中海战略”?须知,当时的条件对德国更为有利,因为美国尚未开始援助英国,美国军方和舆论强烈反对卷入欧战,美国驻英大使则坚信英国必将沦陷,这些对力主援助英国的罗斯福总统构成了很大掣肘。英国拼死抵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赢得美国对自己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直到英国即将取得“不列颠之战”胜利之际(9月2日),美国才开始向英国伸出援手。如此有利的契机德国为何弃之不用呢?

决胜的关键:“地中海战略”

说到底,这与希特勒对英国的错觉有关。相比于一战,德国的二战目标更加野心勃勃,那就是建立世界霸权。就这一目标而言,德国争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既不是苏联,也不是英国,而是美国。表面上看,苏联是德国的意识形态死敌,征服苏联也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1925年出版)一书中早已阐明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德战争完全不可避免。在1940年6月打败法国后,希特勒甚至一度打算把苏联拉入所谓的德意西“大陆集团”(continental bloc),以共同对付美国。直到1940年11月中旬莫洛托夫访德,在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狮子大开口,令希特勒大为震怒,这才促使他下定攻打苏联的决心。英国则从未被希特勒视作真正的敌人,恰恰相反,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怀有好感,他对大英帝国经略世界殖民地的成就充满敬意。在他看来,德英两国种族相近,应当携手统治世界(Anglo-German coalition)。如果大英帝国覆灭,受益者只会是美国、日本和苏联。这是德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更有违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出乎希特勒预料的是,丘吉尔对其“友善”嗤之以鼻。一个“德国的欧洲”是对欧洲均势的严重破坏,这是英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1940年6月,英国战争内阁做出了绝不与纳粹妥协,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定。这既体现了英国一贯奉行的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更是出于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感和意识形态上与德国的对立。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点。1940年7月3日,为防止维希法国驻扎在西地中海的法属阿尔及利亚梅尔斯科比尔(Mers-el-Kébir)的舰队落入轴心国之手,丘吉尔不惜下令皇家海军突袭了这只前盟友的舰队,造成法军重大伤亡。两周以后(7月16日),希特勒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其后的历史发展毋庸赘述。不妨在此设想,假如希特勒从一开始就不对英国抱丝毫幻想,假如他意识到1940年5月新上台的丘吉尔绝不是另一个张伯伦(张伯伦在五人战争内阁的表决中完全支持丘吉尔),假如他在对待英帝国的态度上有着与丘吉尔下令摧毁法国舰队同样的冷酷无情,那么,历史将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情景,英国很可能面临覆灭的厄运。

首先,希特勒绝不会在5月25日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33万英法联军;而失去了最后这支生力军,英国本土防御力量将受到严重削弱,英国几乎将沦为一个不设防国家。其次,考虑到天气因素,“海狮计划”很可能会被提前至法国战败前夕的5-6月就已制定完毕。德国军方认为,征服英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占领英国本土(即“直接战略”)。虽然丘吉尔声称即使本土沦陷也决不投降,英国政府将迁至加拿大继续领导抵抗,但本土一旦沦陷,英国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威望将丧失殆尽,其在中东和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将摇摇欲坠,美军也将失去从海上进攻西欧的最佳兵力聚集点,英国从此将成为德国而非美国在大西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舰”。

“海狮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制空权。虽然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损失惨重,但若不是德国空军在最后的决胜时刻(9月7日)错误地将轰炸目标集中到伦敦,英国皇家空军也几乎支撑不住[6]。曼施坦因在战后总结道,如果对英战争计划尽早制定且设计周翔,德国完全有可能取得登陆战的胜利。按照曼施坦因和一些西方军事史学家的设想,比较理想的实施方案是:德军在出动空军的同时即发起登陆战,以迫使皇家空军到英吉利海峡及本土海岸线上空与德国空军交战,而非轰炸英国本土,这将令英国利用自身完善的空防体系进行本土作战的优势彻底丧失。同时,德军登陆部队(39个师)两栖作战的范围应缩窄在约160公里宽的东南英格兰一带。

2742_150629113851_1
“海狮计划”示意图

不仅如此,事实上,早在战前,德军潜艇司令邓尼茨就曾向希特勒提出过一项大胆的建议:战争一旦开启即把300艘潜艇投入大西洋战役,并对英伦三岛实行封锁。英国一半的食品、全部的石油、橡胶和有色金属依靠进口,300艘潜艇足以彻底切断英国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从而迫使英国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1940年6月,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建议希特勒使用“一切手段”夺取直布罗陀。这一建议得到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德国有无可能打赢二战?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那一战呢
    匿名2015-07-04 1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