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年轻人,启蒙运动搁今天早被灭了

文化 sean 13296℃ 0评论

eb426949-99cc-4edb-81ca-624b9697f695

启蒙之光——评《启蒙时代(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

“你可能会觉得我的估计很保守。每个礼拜日我们得用掉大概四万片面包,这就是八万里弗尔,每年52个星期天,那就是四百万里弗尔。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省下来呢?我们在这些习俗面前就像孩子和奴隶一样,其实,有更为虔诚的方法来侍奉主。现在让我来谈谈蜡烛…….”

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等人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圣餐面包”这一条目的摘录。放在今天,也许连最开放的网络百科都无法容忍这样的议论 – 它太不精确,所有的数字都来自于估计;它也太过主观,一副与现存宗教仪式开战的架势;最后,明明是谈论面包的词条,怎么连蜡烛也一起扯上了?即使我们忽视上面的这些反对意见,这个条目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更适合去写一本政治小册子,而不是为一本三十五卷之厚的巨书供稿。

不过,《百科全书》(L’Encyclopedie)在那个时代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它首先是一场成功的“众筹”,狄德罗撰写的简洁明快的招股书引来了大量的投资;第一卷一经出版,就销售了三千本 – 考虑到它是如此的厚重和昂贵,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可以说是“巴黎纸贵”。到了第五卷,已经有超过四千名订阅户,他们预付了费用,翘首以盼每一卷的出版。也许它招致的嫉妒和仇恨更能说明它的成功:审查机关没有放过它,狄德罗被多次警告这些手稿会被没收和销毁,使得他不得不更换一个又一个印刷地点;不过,当时的大审查官马尔泽布其实私下里是个言论自由的信徒,也是百科全书的读者,他尽可能地保护狄德罗和百科全书的作者们。皇室公开谴责这本书,他们发动象牙塔和大教堂里的学者和主教们一起攻击这本离经叛道之作,还试图推广另一套更加“正统”的百科全书来取代它。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百科全书运动中,争论了几个世纪的耶稣会士和詹森派都联合了起来,一致谴责百科全书对于神圣的亵渎。

当然,《百科全书》并不只是一套卷帙浩繁的宣传资料,因为官方的禁毁反而变得流行。翻开这本大书,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词条是有不同背景的学者撰写的,为每一个概念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解读,但并不是事无巨细,反而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对于真理的标准。它既提供今天严肃的百科全书里所有的专业、客观的描述,也有很多新鲜的知识,还时不时包含生活小常识,最后,有犀利异常的政治评论。它不完全是“新”的 – 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新思想可以如此受大众欢迎 – 但是它反映了启蒙时代崭新的社会风潮。这是一个不同思想争鸣和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批判和挑战的时代,还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更加深刻的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西方文明”。近代中国欲迎还拒的种种所谓”普世价值“,包括自由、民主、科学等等,都可以在启蒙运动中找到其近代起源。

美国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译本的出版,为关心西方文明历史进程的人,提供了一个重新阅读、理解启蒙运动的窗口。本书的作者彼得·盖伊退休前是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教授,著有大量关于欧洲文明和思想史的作品,如今年逾九十,去年依然有新作问世,可以说是学问一身,一生学问。这本《启蒙时代》则是他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出版时就引发过当时美国史学界对于启蒙运动遗产的分析、研究一系列讨论。今日仰赖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的推荐和翻译,中文版得以问世。对照英文原版,中文版翻译完整、准确,叙述也很流畅,虽然在个别情感和态度的表达上未必尽善尽美,但仍是一本高质量的译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末完整收录了盖伊为本书写作准备的文献综述,这篇综述的视野超出了一般学术综述的范畴,是对西方思想界和历史学界对于启蒙价值和启蒙运动历史研究的一个评价和总结,虽然写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对于初窥门径的研究者来说,依然是很好的学术指南。

盖伊在本书上卷对于启蒙运动的描述是通过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对于古代的追慕,二是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在许多人类思想变动和混乱的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古代思想的推崇。这里的古代思想首先是一种武器,古人先贤的直言片语,在被精心选择之后,被用来挑战当时占有霸权地位的观念;当这样一种挑战逐渐积累动量之时,则会出现一种重塑经典的声音 – 传统的对于经典的诠释现在被认为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而旧的经典诠释的覆灭,则应当引致旧的经典本身的覆灭。

纵观整个清代学术,作为中华正朔的明朝的覆亡导致了对于正统的质疑,对于宋代以来历史的反思,还有继起的训诂考据之学,都构成一种对于传统经学的挑战。这种挑战逐渐累积声势,戴震以先秦两汉的“古代”释诂为武器,开始动摇程朱儒学的基础,继起者章太炎、王国维、乃至胡适、顾颉刚,殊途同归,当然还有康有为这样“旁门左道”的同行者。这些挑战未必能够直接颠覆经典,他们最终构成的其实是一种知识基础的全面扩大,还有一种对于知识可能性的重新认知。

相似的历史进程在启蒙运动中也非常明显,启蒙时期的学者喜欢从希腊传统中寻找所谓异教精神(Paganism) – 即基督教兴起之前的各种宗教传统,用这些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甚至是反宗教信仰的思想来为他们的观点正名;而这样一种刻意的追慕,继承于15世纪以来人文主义者们对于经院哲学的不断挑战,从其破坏性上,又和宗教改革十分类似。当然,宗教改革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场原教旨主义的运动,路德、加尔文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可不是什么理性派,他们对于所谓的“哲学”持鄙视态度,强调把个人的理性放在对于教条的诠释之下,主的指示(the divine inspiration)仍然是宗教改革者们的思想基础。但是,启蒙哲人与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天主教权威对于精神生活的垄断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是通过内省、神谕还是希腊与罗马的异教徒的只言片语,他们都期待当时的人们能够摆脱托马斯·阿奎那以来的经院哲学体系,也摆脱基督教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的全面控制。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年轻人,启蒙运动搁今天早被灭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