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

军事 sean 15485℃ 0评论

14004756108

作家及环境评论员弗瑞德•皮尔斯(Fred Pearce)认为,10-11世纪温和的好天气为由红胡子埃里克(Erik the Red)带领的维京人在格林兰岛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红胡子埃里克的儿子列夫•埃里克森(Leif Erikson)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维京王。这位欧洲人首先于10世纪末期在纽芬兰发现了北美洲。然而,由埃里克森开启的这个以伟大发现及富足物产为标志的时代很快就被日益寒冷的天气所取代。

皮尔斯在其《速度与力量:科学家为何害怕气候变化中的拐点》(With Speed and Violence: Why Scientists Fear Tipping Points in Climate Change )一书中写道,“在北极岛屿南端定居的维京部落只兴盛了400年。到15世纪中叶时,粮食产量越来越少,而海面上的冰封又阻断了任何来自欧洲的粮食补给。”皮尔斯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出在适应环境的失败上。维京人固执地继续种庄稼、养鸡(这些都只适合温暖气候),而没有转为捕猎海豹或北极熊。结果呢,“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发育不良,格林兰岛上原本健壮的维京人平均身高由5英尺9英寸缩减至了5英尺。”

在《我们正在死去的地球》(Our Dying Planet)一书中,温莎大学(University of Windsor)[1]的科学家皮特•塞尔(Peter Sale)写道,现存有关北格林兰岛的最后历史记录是1408年的一次婚礼。曾经的北格林兰岛是那么葱郁,出口葡萄和木料。塞尔称,维京帝国的扩张和崩塌正好分别处在“中世纪暖期”(9-13世纪)和随后的“小冰期”(14-19世纪,气温下降1摄氏度)。他写道,“一度的差别就会决定很多事情。”

由于冰封阻断了海运,挪威和格林兰岛的贸易也停止了。埃里克森时代的葱郁场景一去不返,随之消逝的还有维京帝国。杰拉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书《崩溃》(Collapse)中写道,“最后,我们还是会抱怨说,面临同样的气候挑战,为什么挪威人就不能看看因纽特人是如何应对小冰期的呢?”说到此,我们自然会想到自已,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面对严峻的气候挑战,是适应还是灭亡?

14004756256

2010年,在拉蒙•多哈堤地球观察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2]进行的另外一项年轮研究显示,数十年的干旱也许是导致600年前的高棉文明灭亡的原因之一。高棉人曾是吴哥古城的主人。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布伦丹•巴克利(Brendan Buckley)在其研究成果发表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没有说是气候导致了吴哥灭亡,但30年之久的干旱的确起了很大作用。”

在9-14世纪,高棉国的领土曾经扩展至今天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一般认为,高棉国于1431年灭亡。当时,在与入侵者(其所属相当于今天的泰国)苦战很久后,高棉王奔亚•哈最终逃走。后来,他建立了金边国,也就是现在柬埔寨首都。

不过,干旱也许是导致高棉国更加脆弱的原因:科学家发现,在过去1000年中,高棉国最干旱的时间点是1403年。就在30年后,吴哥陷落。更加残酷的是,干旱还与毁灭性的季风内涝相间进行。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