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海军加速转型?呵呵

军事 sean 13616℃ 1评论

1886年艾尔弗雷德·马汉就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四年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出版,海军部长特雷西在其年度报告中,阐释了马汉关于“控制海洋主动性”的观点,同年,美国国会首次授权建造战列舰。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接任总统,深受海权思想影响的他宣称:“美国要么甘心做二流国家,要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1903年,美国海军综合委员会制定了《海军建设总体规划》,设想到1920年建成48艘战列舰,其中大西洋舰队32艘,太平洋舰队16艘。到1905年,罗斯福总统共批准建造了10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17艘其他不同类型的舰只,总吨位超过了15万吨。

历史记录了这个过程:1889年美国海军在世界上排名第12位,美西战争后上升至第5位,1900年上升到第四,1906年跻身第三,1907年上升为第二,仅次于老牌海洋霸主英国。到一战前夕,美国已建成39艘战列舰,海军军费开支猛增到1.39亿美元,占联邦支出的19%。

对于马汉的思想和美国建立起全球海权的历史,中国战略学界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也汲取和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但对于今日中国来说,理解马汉思想是如何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那个关键时期诞生出来的,并认清思想与实践两者的互动关系,仍然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马汉当年发现“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和大国兴衰的影响,是从表面杂乱无章的纷繁世事中“破译”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犹如牛顿之发现万有引力,具有极强的革命性。

在当时,对于Sea的重新理解,对于Power的最新想象,对于利用最新科技发明,将钢铁、蒸汽、机械、火药组合成一种实用的Sea Power这个新生事物的全新创造,打开了巨大的思想空间,所释放的思想能量持续推动着美国海上力量从诞生、发展,直到今天。

现代海军并不是古代海军的现代化,而是现代海权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实践,而真正的现代海权思想则专属于高度依赖海洋通道的现代大国。这才是马汉思想的真实意义。更直白地说,可以将世界上的海军分为“传统海军”和“海权海军”两种,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军都属于前者,而只有真正建立起从大国利益到全球布局到海洋安全再到海上强权这一完整逻辑链条的海军,才属于“海权海军”。

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海军,正是这一完整逻辑链条的全面体现。即使在没有全面战争的今天,美国仍维持一支舰船总吨位超过其他13支最大海军之和的庞大海军,10个现役的航母战斗群和14个海外军事基地群,对全球海洋最重要的16个战略性咽喉要道保持着有效控制。“对海洋实行确确实实的控制”这个出自一百年前美国人原创思想的战略目标,基本得到落实。

可以说,这一切,就始于马汉思想的诞生这个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历史事件。当时的美国海军,还只是一个小小少年,排在世界十强之外,但提前诞生的海权思想,已将美国未来的海洋霸权之路照得雪亮。其时的海军部长特雷西曾面对所有海洋强国宣称:美国海军发展的新纪元,就是世界海军发展的新纪元。

那时老欧洲列强还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其海军实力都比美国大得多,但美国人却坚信未来是属于美国的。这就是思想的伟大力量。

当今中国海军也面临全新转型

新中国海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到现在也有了航母,有了核潜艇,有了远洋舰队。但从本质上讲,仍是照搬模仿的产物,也仍属于“传统海军”,尚不是一支产生于中国人自己关于海洋、海权和海军的革命性原创思想的海上力量,尚不是一支与中国今天的世界大国地位和海洋利益完全匹配的“海权海军”。

有没有一整套从对历史和当今世界的全面思考中诞生出来的革命性海洋思想,对于海军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照搬模仿永远是被动的、亦步亦趋的,甚至难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只有强大的革命性思想才是真正的原动力,才可能持续地释放能量,推动一波接一波的创新,并长期保持领先。

今天的中国海军,从装备实力排行上讲,已相当靠前,至少在针对美国海军控制和进入行动的“反介入”能力方面,已不是弱者。但在走向蓝水、走向大洋、走向全球的道路上,依靠什么样的新思想引领前行、照亮方向,似乎仍然是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海军加速转型?呵呵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逻辑混乱
    匿名2015-03-04 2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