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一五”时期崛起的大型国企,它生产的车床C620-1,曾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币的图案。
车间电子屏幕上,一幅销售曲线图诉说着十年振兴的业绩:
2002年1.5万台、2004年5万台、2011年10.5万台……短短9年,沈阳机床集团从世界排名第36位,飙升到世界第一。
“那时候卖机床就像卖汽车了。我突然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再这么增长下去,将来机床卖给谁啊?”回忆起那段红火的日子,董事长关锡友不胜唏嘘。
果不其然,2012年,机床行业需求萎缩,他们生产的“大路货”滞销。2013年,利润首次出现负值。如果没有它的高端智能机床I5上市打出一片天地,沈阳机床的日子会更难过。
不少企业,市场红火时忙着扩产能、赚快钱,顾不上转型升级;一旦需求萎缩,扩张的产能顿成累赘。
不少企业,仍处于“高端产业中的低端”,用外国的生产线和零部件,干组装加工的活儿,挣微薄的利润。
东北一家民用飞机公司,承担大型客机机翼制造项目,是波音、空客等公司的重要合作商。
公司负责人坦承,“我们干的活相当于一架飞机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但利润只有十分之一。”
在另一家大型国企的车间里,我们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外国设备。企业老总说,也曾买过一台国产机床,但精度不够,只能用来干些粗活……
生产工业母机的地方,不用自己的机床;在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一些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这是为什么?
是技术的差距,更有体制的弊病。
在调研中发现,东北的科研成果常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东北是科研院所云集之地,仅中科院在辽宁就有6个研究所,但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一直偏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主持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项技术早在2011年就在省外实现商业化运营,在辽宁却迟迟未能落地。
“为什么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
“一些国企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决策慢,常常要几个月才能拍板;南方不少企业却主动上门找技术,当场拍板购买,有的甚至成果没出来就先付定金买断……”一位科研所负责人说。
这还不够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吗?
“东北经济的下滑之势,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是没有根本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是我们在调研中,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的一致看法。
做大蛋糕,解决了当时最突出的“吃饭”问题,这是上一轮东北振兴的最大成果;做精蛋糕,力求“吃好”,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
显而易见,东北面临的这一轮冲击,是对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的直接冲击。如果说,上一次转不过去、调不过来,还能活得下去,那么,这次不转、不调,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否活得下去的问题。
“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式的发问,对今天的东北经济同样适用。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与横亘眼前的体制、结构障碍进行决战——这是当今东北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
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这里,注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键之战。
机遇与挑战,究竟会鹿死谁手?
这,考验着东北人的勇气和智慧。
——东北三省负责人,如同这场战役的前线指挥官。在他们看来,东北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国发展全局出发,对东北新一轮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35条具体政策措施,为新一轮振兴加油助力。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新常态下的东北经济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