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周小川详解丝路基金

经济 风鸣 10952℃ 0评论

不谋求成为多边开发机构

日报:丝路基金是否谋求未来成为多边开发机构(MDB)?

周小川:目前没有这样的想法。第一,多边开发机构以贷款为主,丝路基金以股权为主。第二,多边开发机构在其架构下各国都要参与出资,但在PE类基金,由那些有资金且想投资的主体加入,往往主体个数有限;只需要接收投资的,可以拿好项目来吸引资金,就没必要加入投资者的行列。PE的概念就是不搞公开募集资金,为此,结构上和决策上相对更加简单灵活。

若是多边开发机构,还会有国别覆盖、政治考量等平衡因素,但PE类机构,就看哪个项目好,项目该做的基础工作做到了,既对当地有好处,中长期来说也有合理回报,就可以投。清晰简单,不需要太多的平衡术。

日报:国内外的类似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入丝路基金?

周小川:对,道理上,资金可以来自不同主体,但相互之间会需要一段观察期、磨合期,看是否志同道合。不过,丝路基金不会刻意追求多边国际组织的代表性和待遇,例如税收、人员地位等方面的优惠。当然,一般PE都不会要求这些,主要靠技能,入乡随俗。当然,如有优惠政策我们也乐见其成。

未来可设子基金

日报:丝路基金如何汇集人才?高层人员来自何方?

周小川:首先,央行起了牵头筹备的作用。丝路基金成立之后会独立运作,企业化运作,包括其人才选用。首先它要回答要什么样的适用人才。我认为它需要优秀的混合类人才。丝路基金需要这样的人才:第一,既然是做投资,就得懂投资、懂金融、懂财务;第二,主要做国际投资,就要懂国际,对特定国别有了解,有知识和关系积累。第三,还有很重要的一条,要懂点工程,特别是工程项目的财务,熟悉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和财务报告等等;第四,投资的项目分布不会是天女散花,会集中在几个重点行业,因此需要对几个重点行业有一定知识或经验;第五,最好有适用的外语,才易于出去打交道。

不难看出,目前在这些方面样样在行的人才稀缺,那么当前只能靠拼盘,要想办法把有不同特长的人凑起来,靠合作,靠互补,靠再学习。口行和开行这些年在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国别、政治、经济、法律、人脉上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懂行业,了解项目融资和项目核算。人民银行对国际业务有一定积累,有国际人脉,也懂金融,但是在项目方面基础较薄弱。因此,丝路基金这个经营团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综合搭建。

即使汇聚了各方面的人才,也难以覆盖所需行业对人才的各种需要,因此在某些行业的项目投资中,丝路基金可能会设立子基金。一种子基金是以某行业为切入点,例如,选择电力方面的项目较多,就可以选用电力行业的部分人才,加上金融人士,还有了解国别的人才,组建电力子基金,直接负责管理一部分资金。另一种子基金可以基于区域,例如一些人才对某一区域非常熟悉,有相当多的当地人脉,就可以做一个该区域的子基金。子基金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搭建专门团队;二是有利于财务核算,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需要把所有人都放到高层管理架构中去。丝路基金顶层可能偏重融资结构、财务管理、战略布局和风险总控等。

日报:未来丝路基金和口行、开行主要是协同还是竞争关系?

周小川:是协同。口行和开行的业务仍以贷款为主,但这些年也发展了直投,例如开行的国开金融、非洲发展基金和口行的东盟基金等等,他们过往的积累有利于丝路基金未来的发展。

虽然竞争无处不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协同:一般项目都需要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相配合,设想一下,丝路基金联合其它投资者共同投资股权,这时,一些本来因缺少资本金而难于获得贷款的项目就容易启动了,这时口行和开行可以跟进发放贷款。中投也可以附加参与一部分股权投资。将来如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启动了,丝路基金也可以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安排做股权或债权投资上的合作。如此一来,未来大家之间更多是协同和配合关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周小川详解丝路基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