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信仰:印度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 alvin 11027℃ 1评论

这里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和其他二十几座各国佛寺一样,都不收门票,如果要带相机,则收取100卢比的相机费。

正觉大塔西北面即是那棵三毁三荣的菩提树了。菩提树在佛教中大名鼎鼎。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大彻大悟,在佛教中特指突然顿悟,参透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树其实是南亚次大陆的一种热带雨林乔木,高10至20米,树冠巨大,不开花,但结扁圆果实。因佛陀在这种树下顿悟得道,因此改名为菩提树,是佛教圣树,也是印度的国树。

传说佛祖当年走到这棵菩提树下,看到一个琴师在调琴,太松太紧都不成调。他由此得到启发,在树下打坐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中道”才是正解。此后他又花了七七四十九天反复斟酌,确信自己得到了真理。从此他自封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了真理的人”。

每天都有无数佛教徒在这棵树下打坐,或诵经,或冥想,试图借助这棵“正宗”菩提树的神力帮助自己提高修为。虽然信徒们相信,这棵树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存活,本身就是佛祖的神迹,但这棵树其实命运多舛。

实际上,佛祖开创佛教后,并没有把自己封为全能的神,他不提倡搞个人崇拜,也不搞繁琐的祭祀仪式。他相信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种姓制度。他认为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只能依靠打坐和冥想,通过“内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解放。

彼此独立又无比包容

吸引各国信众来到菩提伽耶的原因,除了参拜大菩提寺,还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内观和禅修。

在菩提伽耶,有一所著名的“菩提伽耶国际禅修中心”,这是印度第一所内观禅修中心,建于1970年,创始人是拉斯特帕拉长老(Venerable Rastrapala Mahathera ),是一位博士。

尽管大名鼎鼎,但是要找到这个禅修中心并不容易,从小镇的主路上折进一片稻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十来分钟,才能找到这个藏身在一片居民区中的禅修中心。

走到禅修中心的门口,还是会被惊到。这里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大门紧闭,或者一片平和,反而满是热闹和喧嚣。门外有摆摊的,做饭的,甚至还有耍猴的,而拱形的大门里面,就像是被上千个印度教徒占领了一样。最大的会堂里,密密麻麻地坐着几百个印度男人在齐声朗诵,外面挤满了等待下一场的几百个披着纱丽的印度女人,院子里支起了几口大锅在做饭。
原来这里正在举办的是一个盛大的印度教节日,名叫“Bhagwat”,这个节日历时7天,9月17日是最后一天。

在门口等待的卡如娜(Karuna)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她没有穿纱丽,看上去像个职业女性而不是家庭主妇。她告诉记者,“节日期间大概会有2000多人从印度各地来到这里,也会有375个梵学家(Pandit)来参加,是为了纪念

我们的神,Shri Krishna”,卡如娜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活动并非每年都办,要看是否筹集到足够的经费。

“克里希那”(梵文Krishna)是印度教中黑天神音译,这也是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据说他幼年时是个可爱的牧童,又善于助人。后来与其兄大力罗摩进城,杀死国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长大后,夺回爱他而被迫嫁给别人的女子,黑天神的英雄业绩受到大神湿婆的尊敬,承认他是宇宙大神。

因为印度教有太多的神,甚至有个说法是,印度教中神的数量比现在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好几个神,因此,印度教的节日也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因为突然之间涌进了2000多人,菩提伽耶这个小镇变得喧嚣不已,到处都可见排成队列、身穿黄衫的印度教徒,街上还临时搭起了棚子,里面供奉着黑天神,欢快的音乐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国际禅修中心里面也到处人声鼎沸,像炸了锅一样,甚至连宿舍楼里,住满的都是拖家带口前来参加节日的男女老少。

内观中心的副主管Muditapal,一个披着袈裟的佛教徒,笑呵呵地解释说,“他们都是印度教徒,他们没有活动场所,所以就借我们的场地,我们相处得很和谐。”

这或许就是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印度教和佛教最真实的写照,彼此独立又无比包容。这种包容性有时候会让人叹为观止,据说印度有的地方,甚至有“四教合一”的小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共处一堂,谁都可以来参拜,拜哪个神都行。

“内观禅修”的兴起

可能是因为过于热闹,这里没有一个禅修者,在几百个印度教徒的包围中,只有包括副主管Muditapal在内的三个僧人。这里规模不算小,有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大会场,还有两栋宿舍楼,几乎都来自世界各地禅修者的捐赠。

其中的一栋宿舍楼是在2007年建成的,宿舍楼的门口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上百个捐赠者的名字。宿舍楼内部看上去很普通,筒子楼,每个房间不是很大,最多20平方米,摆着两张或三张小床,有单独的卫生间。

在二楼和三楼的尽头,都有一个冥想室。冥想室里现在空空荡荡,正中挂着一张佛祖的画像,下面放的是中心创始人拉斯特帕拉长老的照片,还有一些关于冥想的知识图表。

冥想室的门口,挂着一张已经很陈旧的每日冥想时间表。时间表从早晨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早晨5点起床,然后是洗漱和行走冥想,5点30到6点30是集体冥想,上午9点又是行走冥想。几乎每2个小时要进行集体冥想。上午9点要沐浴,中午11点吃饭,下午3点半喝茶,而在这些行为前都加上一个副词“全神贯注地”。下午5点,是和老师进行反馈和讨论的时间,之后又是行走冥想。

副主管Muditapal告诉记者,每年来这里禅修的有200人左右,以欧美人较多,尤其是美国人。每年的禅修课程通常从11月开始,到9月中旬时,已经有20人预定了课程。

这种禅修课,目前更主流的称呼应该是内观(Vipassana),这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技巧之一,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内观中心的授课和住宿是免费的,运作的经费都来自禅修者事后的捐赠。所有参加内观课程的人在课程进行期间都必须遵守“神圣的静默”——身体、言语及意念的静默。学员之间禁止有任何形式上的沟通,不管是比手势、手语还是写便条等等都不被允许。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信仰:印度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佛教一点也不沉闷,但需要内观。其实,内观得法,真不会沉闷,还很有意思,因为体验一定会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从来不会枯燥。佛教在中国兴盛确实跟中国文化有关,据称因为中国跟佛法因缘深厚,因此很多佛菩萨转世到中国一起弘法。
    匿名2019-12-01 0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