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族:契丹被女真灭亡后遗民去了哪里?
核心提示:那么,今天是否还存在着契丹族的后裔呢?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大调查的进行,这一问题首先以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后来,云南契丹后裔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曾经叱咤风云,对历史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但辉煌一过,它们就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踪影皆无。契丹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自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立辽朝至1125年辽亡,200多年间,契丹的铁骑纵横于北中国,建立了一个与北宋相抗衡的庞大帝国。1125年辽被金灭亡后,其残余力量仍在耶律大石的统率下,远征中亚,建立了史称为西辽(穆斯林和西方史书称之为“哈喇契丹”)的王朝,统治中亚地区达90余年,直至1218年被蒙古所灭。西迁的契丹人只是很少一部,并在西辽灭亡之后逐渐融合于当地的民族。金朝统治下的契丹人中的一部分被迫南迁,后逐渐汉化,到元代成为汉人中的一员。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长城以北,这些契丹人后来大都与女真、高丽、蒙古族融合,相当一部分随着蒙古大军的四处征讨而分散到全国各地。这样,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到元代中后期就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今天是否还存在着契丹族的后裔呢?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大调查的进行,这一问题首先以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后来,云南契丹后裔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运用了DNA检测技术,最终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还曾译为“达胡尔”、“达呼尔”、“打虎儿”、“达虎里”等。
达斡尔族以从事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现有人口12万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八旗姓氏通谱》和《辽史语解》认为“达呼尔”是契丹古八部之一大贺氏的音译,这是关于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的最早提法;由来又相继有达斡尔族为蒙古分支以及自古就是独立发展的民族等看法。在20世纪50年代对达斡尔族进行民族识别后,对其族源问题仍未达成统一认识。傅乐焕先生采取慎重态度,认为当时所得资料难以肯定达斡尔族究竟是契丹后裔还是蒙古族的分支;而陈述先生则力主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并发表了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确实,达斡尔族的传说、语言、习俗等,与契丹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达斡尔人传说其祖先几百年前在首领萨吉尔迪汗的率领下,从原来“散居西拉木伦,哈拉木伦地方”也就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一带迁居到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一带修边堡,从此便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传说有其历史背景。金朝为了防备北方诸多蒙古部族的侵扰,曾大规模地修筑界壕,界壕是包括城墙、壕沟以及边堡在内的立体防御体系,也就是金代的长城。由于界壕的修筑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萨吉尔迪汗率领的契丹人可能就是被金朝强迫征发而来的。另有文献记载,辽亡后,曾有一部分契丹遗民在库烈儿的率领下向北迁徙,今黑龙江根河以北仍有库烈儿山,直到明末清初,根河一带的达斡尔族酋长根铁木儿还被通古斯人称为契丹酋长,而达斡尔族一直供奉的本族菩萨也名为库烈佛。
刘凤翥先生《从契丹小字解读达斡尔为东胡之裔》(《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1期)一文认为,达斡尔语中“长”(“首长”的“长”)一词是因袭契丹语,“兔”、“乌鸦”与契丹语相同,“马”、“山羊”、“蛇”、“狗”等词源于契丹语,“仲”、“冬”、“族”等词的发音达斡尔语与契丹语相同或相近。他据此得出结论:“像‘马’、‘山羊’、‘狗’、‘兔’等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最常用的语词,很难用借词来解释,它必然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语言的因袭必包含着民族成分的继承。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达斡尔族是元灭金之后,由留居当地的契丹人逐步发展起来的。”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前有匈奴后有突厥:消失的游牧民族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