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为什么共产国际解散后毛泽东“三呼万岁”?

文化 alvin 15544℃ 0评论

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乘兴而去但遭遇冷落

毛泽东后来就只能只身前往,带着陈伯达、汪东兴去了。12月16日到了,当天晚上毛泽东就跟斯大林举行了会谈,一谈就谈崩了。你看那个会议记录,毛泽东上来就问,说我来莫斯科之前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们认为关于1945年的条约……这话没说完,斯大林就打断了他,说你来之前苏共中央也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们认为1945年的条约必须保留,然后就开始解释,什么涉及雅尔塔体系、日本问题、英国问题等等,说了半天,毛泽东气得半天没说出话来。折腾来,折腾去,谈来谈去,快谈完的时候,毛又突然提出来,说斯大林同志,周恩来同志想到莫斯科来一趟,你看行不行?斯大林想,又来了嘛,说,你找周恩来有什么事我不知道,我反正不找他。所以毛泽东回来以后立刻给刘少奇发了个电报,说今天跟斯大林会谈的结果不好,斯大林态度非常强硬,这件事以后怎么办,请你和在京政治局委员商量一下。两天以后刘少奇回电,说我们商量了,既然苏联态度这么强硬,就算了,以后就不谈了,给他祝寿完了你就回来吧。

祝寿的时候,斯大林七十大寿,来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共产党国家的,斯大林把毛泽东的地位抬得非常高,毛跟斯大林两个人站在中间,旁边是苏联的政治局委员,再旁边才是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所以毛地位非常突出。当然他也是最大的一个共产党的领导人了,除了苏联,中国那会儿是最大的一个共产党。但是斯大林就是不跟毛泽东谈这个实质问题。所以庆祝会开完了,各国领导人都走了,毛泽东不走,每天给斯大林拨电话,说要跟你谈,斯大林开始躲着,后来说算了,谈一次吧,24日谈吧。对这次会谈结果,毛泽东寄予很大希望,又给刘少奇发了电报,说斯大林同志终于同意和我谈了,估计这次就有结果。没想到24日那次谈话——这个谈话记录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只是看到当时的翻译师哲回忆录里讲,谈了日本问题、朝鲜问题、越南问题,说了一圈,就是没谈中苏同盟条约的事,然后就散了。这下毛泽东气坏了,就待在屋里不出来了,原来安排的什么参观地铁、集体农庄,不去了,说是头疼,一天两天三天,一下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声音都没有,斯大林就着急了,说毛泽东你怎么能这样呢?现在英国报纸上都登出来了,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

王稼祥想了个办法,就是以答记者问的方式来出场,因为毛泽东跟斯大林说病了嘛,既然病了,就以这个笔答的方式,1月2日登在《真理报》上了。人家记者问,毛先生,你到莫斯科来干什么了,意思是人家祝寿完了都走了你怎么不走?毛答,我到莫斯科来除了给斯大林同志祝寿以外,还要和苏联政府讨论《中苏同盟条约》和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一下就把这个事给公布出来了。第二句话,人家记者问,那您什么时候走啊?毛答,那就看谈判的结果了——谈不好还不走。当天晚上斯大林就派莫洛托夫来见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答应废除1945年的条约,跟您签个新条约。这下毛泽东满意了,一个电报打回去,周恩来,马上准备,五天以后到莫斯科来。然后毛泽东就去参观了冬宫,看了芭蕾舞,剩下事不归他管了,就是周恩来的事了。

但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没有想到,斯大林这个半个月期间可没闲着,因为周恩来路上就得走十天。1月6日苏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条约起草委员会,把这个新条约从头到尾整个搞了一遍,包括中苏同盟条约、旅顺大连中长路协定、贷款协定、专家协定、商贸,等等,一共十三个文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关于旅顺大连和中长路的协定,基本上照抄了1945年条约的内容。所以到周恩来到了以后,1月23日双方一谈判,苏联把那个文本往桌上一放,中国人才傻了,这不是还是1945年那个吗?就是换了个名字嘛,所以毛就很生气,给扔了,告诉周恩来咱们自己搞一个。原来那个条约是讲中长路双方共同占有、共同经营,但管理是由苏联管中国长春铁路,整个旅大地区是苏联租借区(条约区),旅顺港是苏联租用三十年,军港,这是1945年的。那么1950年苏联改的,除了把租用旅顺港三十年改为签订对日和约以后归还,其他的基本上没动。

那么周恩来起草的协定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此协定签字之日起,苏联要立刻归还大连的行政权,无偿归还所有的财产,然后,对日和约签订或到1952年底,苏联要无偿归还中国长春铁路和旅顺港。因为对日和约能不能签订,什么时候签订,谁也不知道,所以中国又加了一条,到1952年底,就是两年以后,必须得都还给中国。1月26日,中国就把这个《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的草案交给了苏联,译成俄文,斯大林看完了以后气疯了。我看了斯大林批的那个文件,是翻译成俄文给斯大林的,一共四页纸全是横杠,要不然就是叉子,不是叹号就是问号,末尾,就剩三行字,最后签了个字——斯大林,我不同意。

但是1月28日,就是两天以后,当苏联把这个修改完的文本交给中国的时候,所有修改的痕迹都没了,基本上同意了中国的方案,就改了几个字。为什么?旅顺大连港,就是关于东北的这个协定,其实是保证苏联在远东最核心的利益的。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还会同意中国的这个方案呢?主要是美国人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美国——刚才我们一直没讲美国的态度,在国共内战的时候,美国就奉行一个“等待尘埃落定”的政策,到了1949年底,这个尘埃已经落定了,国民党政府12月8日迁到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个中国大陆已经被共产党占领,再清楚不过了。那美国怎么办?其实美国原来一直有两种意见,军方是想支持蒋介石,但是国务院就是要坐山观虎斗,看最后结局再说,认为不能过早出招。

到了1949年底,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毛泽东已经到了莫斯科了,美国的艾奇逊就提出一个想法,说军方要支持蒋介石,保护台湾,是非常愚蠢的想法,为什么呢?他说你得想想美国的敌人是谁,美国的敌人不是中国人,是俄国人,如果美国把所有在远东的力量,兵力、财力都用来对付中国人,让苏联人坐山观虎斗,咱们傻不傻?所以他说美国现在政策的出发点是分裂中苏,不能让中苏结成同盟,得把共产党拉到我们这边来,至少也要让共产党保持中立。美国总统一听,说有道理,这想法比较合理,但怎么办呢?现在毛泽东都已经去了莫斯科了。艾奇逊说这很好办,出卖蒋介石就可以了。他说现在毛泽东最想要的就是台湾,你把台湾让给他,他一定对美国感恩戴德,他就不会跟斯大林了。他说苏联给了中国什么?中国的土地都是俄国人给弄去的。杜鲁门说有道理,但是怎么告诉毛泽东呢,毛泽东已经写了《别了,司徒雷登》,在中国也没有美国的代表了,没有渠道。杜鲁门说我来吧,于是,1月5日杜鲁门发表公开声明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任何野心,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那是中国内战的继续,跟我们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艾奇逊还担心自己没说清楚,过了几天,1月12日,他又在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了一个长篇讲演,讲中美友谊史,说自古以来中美的关系多好,在困难的时候美国援助了中国,说你看列强在中国都有租界地,有美国的吗?没有。二战的时候谁帮助中国的,不是我们美国吗?还有什么租借物资、远征军等等。中国同胞,你们再想想,谁在欺负你们,东北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里去了?外蒙古谁给弄出去的?还有新疆,是谁在给你们捣乱?

这个声明是公开发表的,斯大林一看,气坏了,立刻把毛泽东叫来,说艾奇逊这个讲话你看没看过,毛泽东说我还没看到。斯大林说我都给你翻译好了,你赶快看。除了这些,美国还到处散布谣言,现在美国档案都解密了,可以看到当时他们是怎么去散布谣言的,比如艾奇逊给美国驻法国大使发了个电报,说鉴于毛泽东现在被困莫斯科,你们要通过适当的渠道散布如下消息,第一就是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第二,斯大林向毛泽东要几个战略城市,天津、青岛,中国不给,所以谈判陷入僵局;第三就是苏联向中国要三百万劳工,中国现在拿不出来;还有最重要的是,因为毛泽东长期不在国内,朱德跟刘少奇打起来了,说刘少奇是亲苏的,朱德是亲美的……到处散播流言飞语。苏联当时也收集到很多情报——包括从中国上海传来的,什么民主党派对苏联不满等等,所以斯大林承受很大的压力,他面临一种选择:或者接受毛泽东的方案,或者让毛泽东空手而归。如果让毛泽东空手而归的话,那自然美国的计谋就得逞了,所以面对这样一种很被动的选择,斯大林只能吞下这个苦果。

中国出兵朝鲜后中苏同盟才真正建立起来

就这样,《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签订了,但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斯大林对毛泽东是极其不信任,说这人太难对付了,过去老说他是亚洲的铁托,他可比铁托厉害多了。1948年苏南冲突的时候,斯大林就是让铁托到莫斯科来一趟,谈个话,缓和一下气氛就完了,铁托没做什么事,就是瞒着斯大林往阿尔巴尼亚派了两个师,结果铁托是死活不敢到莫斯科去,去了被扣下怎么办?毛泽东的胆子多大,来了就不走了,而且逼着斯大林签了这么一个新的条约。我仔细看了后边所有的档案材料,发现,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联的谈判,整个外交谈判全部翻盘。原来答应,派到中国的苏联专家,所有的费用中国只负责给他们相当于中国同等人员水平的工资,其他的所有费用都由苏联自己承担,现在都改了,全部是由中国承担;还有关于汇率的问题,等等,苏联做了很多手脚,原来这些条件都非常优惠,后来都不行了,心态也不一样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也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发动朝鲜战争。我们刚才讲到1月28日斯大林把中国的条约文本批回来了,30号他就突然给苏联驻朝鲜大使发了一份电报:请转告金日成同志,我同意他的计划,但这件事要做得非常周密,请他到莫斯科来,我与他当面谈。两天以后,2月1日又发了一封电报:我昨天说的那件事十分机密,不得告诉任何人,括号——包括中国人。

从1949年3月金日成就想发动这场战争,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祖国统一,斯大林一直捂着,不同意,但是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突然开放了绿灯,为什么?下边就是我的推断。我分析,必定和中苏同盟条约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看的文件,到1949年底的时候,斯大林还在责骂苏联大使,说你们没有把朝鲜的事情管好,现在朝鲜出乱子,不能让他们酿成大祸,一直在压制这个金日成。一个月后,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弯,这就要仔细想一想,这一个月当中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就两件事,一是毛泽东到了莫斯科逼着斯大林签了一个条约,再一个就是美国公开发表了对华政策演说,从外交上看,就是这两件大事。所以我判断这件事必定跟朝鲜战争有关。那么这个关联在哪儿?就在这个出海口和不冻港上,因为从地图上你就可以看出来,如果苏联失去了辽东半岛,那么能够在亚洲保留一个出海口和不动港的就是朝鲜半岛,就是当时的南朝鲜。这点苏联人早就知道——不是苏联人,是俄国人,尼古拉二世的时候,俄国的考察团就对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进行了水文地理的考察,最后写报告给尼古拉二世,说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都可以作为俄国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都有不冻港,就是看您选择哪一个了。后来沙皇御笔一批,选了大连,名字都是尼古拉二世给起的。所以到这个时候,要是失去辽东半岛的话,那么用朝鲜半岛来顶替辽东半岛的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谁都能想到。其实1945年9月,苏联外交部也给斯大林写过报告,也是讲朝鲜半岛几个港口的重要性。

如果到1952年中国逼苏联太平洋舰队撤离了旅顺港的话,南朝鲜就可以替代,但是万一要不顺利怎么办?要是不顺利,真的在战争的状态下,中国一定会把苏联海军舰队留在旅顺,因为中国没有海军,你能让他们走吗?他们走了,旅顺港不就空了吗?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了,就是运输线的问题,中长路的问题。所以2月2日,米高扬找了周恩来,说要签一个补充协定,什么内容?如果远东地区发生战争或有战争的危险,苏联军队可以无偿地使用中长路,后来经过谈判周恩来也同意了。其实斯大林当时的设想就是,如果朝鲜战争进展不利,在这样一种战争危急的情况下,中国必定请苏联军队,苏联海军留在旅顺港,同时,苏联军队可以控制中长路,仍然可以把辽东半岛这个出海口留在苏联的手里,这样,苏联的整个战略利益,在东亚的这种战略安排,还可以照旧实现。我想,这就是斯大林突然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的一个根本原因。

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详细讲战争爆发的过程了,但这时中苏同盟只是一种形式,还是纸上的东西,因为斯大林并不相信毛泽东,所以他开始跟金日成讨论的时候要背着毛,一直躲着毛,直到5月份,马上就要开战了,斯大林才对金日成说,你到北京去一趟,去找毛泽东,为什么?斯大林说,万一要是出了事的话,苏联是不可能向你们朝鲜提供帮助的,那个时候就得找中国人。后来果然就出了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其实从7月份开始毛泽东就想出兵,那个时候金日成打得非常顺利,一直打到釜山,百分之九十都解放了,当时毛泽东就讲了,说你现在最危险的就是后方,被人抄后路,你应该把重兵调过来,如果你调不回来,我调兵上去给你守后方,金日成觉得也是,他也觉得确实很危险,但是斯大林死活不同意。我看这个档案材料,从7月到9月,中国至少三次提出要出兵,斯大林就是不让去。这是为什么?苏联同意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他们想要控制朝鲜半岛。如果中国派几十万人去,仗是打赢了,但这朝鲜半岛归谁了?斯大林不是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了吗?所以他一直压着,不让中国出兵,但是到了10月份,就是仁川登陆以后,局势急剧下滑,朝鲜人民军全军覆没,没人了,如果这时候美国要是越过三八线,控制住整个朝鲜半岛,那就不仅威胁到中国东北,还会威胁到苏联整个远东地区。所以这时候斯大林要求中国立即出兵,他跟毛泽东说,你不是一直想出兵吗,我看现在是时候了,你赶快去吧。当然,这个过程也很复杂,没有时间细讲,但到最后一步是什么,就是苏联空军出动的问题。毛泽东之所以最后说服了彭德怀,让他挂帅出征,就是因为斯大林原本答应苏联出空军,中国出陆军,中苏联合起来跟美国人打。但到了10日,周恩来和林彪到了莫斯科以后,后来又到了黑海,跟斯大林一谈,斯大林含糊了,说要不然你们先去,中国陆军先去两个月,苏联空军最迟两个半月以后就上。周恩来当然不干了,两个半月这仗不知道打成什么样了,说要不然我们再等两个半月,斯大林又不高兴了,说再等两个半月金日成早就完了。周恩来说,要去咱们一块儿去,可斯大林坚持中国先去,苏联空军后去,就是不相信中国嘛,他们怀疑,中国真是要去吗?会不会他们一帮人过了鸭绿江,我们飞机一上,他们就掉头回来了?这样苏联出兵成了既成事实了,也改不了了。斯大林主要是不相信中国人。最后,就是你们也不去了,我们也不去了,牺牲北朝鲜,让金日成到沈阳建流亡政府拉倒。

对斯大林的这种态度,林彪激烈反对,说你把金日成弄沈阳去,这不是引火烧身吗?本来美国人没想打我们,你把金日成安到沈阳,这不是找事嘛,还建议斯大林,让金日成留在山里打游击,牵制美国人怎么样?这个当然斯大林没答应,最后就达成一个协议,放弃北朝鲜,中国不出兵了,苏联也不去了,然后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给毛泽东发了个电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放弃北朝鲜,建立流亡政府……这个时候毛泽东就琢磨了,怎么会是这么一个结果,需要考虑是不是斯大林真的要放弃,还是斯大林生气了。开始毛说,既然如此,那就照你们的意见办。晚上9点50分,毛泽东又发了一个电报给斯大林,说我已经下达了撤销出兵的命令。但是第二天他又改主意了,当然,毛是怎么想的我们现在也不太清楚,很显然,他是认为斯大林还是想要让中国出兵的,说不出兵那是赌气,我想毛一定是这么判断的,所以13日他又给斯大林发电报,说我们还是决定出兵,而且告诉周恩来,说政治局在此讨论,还是决定出兵,但是你要跟斯大林讲,就说我们先去是我们先去了,但是苏联空军两个月后、最迟两个半月后一定要出动,不能涮中国人。好,15日斯大林答复,说苏联空军出动是可以的,但是苏联空军不会越过鸭绿江,我们只保卫中国的领空。周恩来一下就傻了,说我们在朝鲜打仗,你不过鸭绿江算出兵吗?17日回来跟毛一汇报,彭德怀先发怒了,因为这事决定以后,我看十三兵团给中央军委写了几个报告,讲的都是空军的问题,因为中国打仗从来就没有空军嘛,这次要跟美国人打,美国空军多厉害,没空军这仗怎么打,所以就老问,跟中央问这个事。所以毛泽东也知道,这事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出兵、出兵成败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武器装备是解决了,苏联答应提供没问题,但是空军怎么办?

现在就是最后关头了,那就是:如果你自己去,你去还是不去?18日毛泽东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你去可能就被人打得稀里哗啦。为什么当时所有中国的军事将领都反对出兵呢?就是他们没有胜利的把握。你出兵干嘛去,你不是出兵要打胜仗吗?没有谁说我们决定发动一场战争,我们一定要打败,除非战术上诱敌深入,那叫诈败。所以所有中国领导人,他们不愿意出兵就是因为没有取胜的把握。武器装备又不如人,人家海陆空三军,我们就只有陆军,而且这陆军还没有打过现代战争。当然,后来就是因为没有打过现代战争,头两仗才赢了。所以大家心里都没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还决定要出兵,这就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的判断,因为毛泽东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打败了也要去,那我想,他一定是对这些军人说的,就是都怕打败仗,但是打败了也得去。你琢磨一下这话是什么话?意思就是军事上的胜败不是主要的,关键就是去还是不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做给斯大林看的,要向斯大林表示中国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员,中国共产党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所以我想,毛泽东对中国的安全的保障,对新中国共产党新政权是否能巩固下来,他是寄希望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而不是寄希望于出一支军队来保卫鸭绿江,那是一个小的安全,大的安全是在朝鲜战争这种背景下,可能会导致共产党刚夺取的政权得而复失。蒋介石蠢蠢欲动,反攻大陆,国内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到处活动,反革命分子也跳出来,经济一片衰败。共产党又没进过大城市,上海那会儿,1950年是最乱的,杨树浦发电厂被炸,然后整个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你单单靠志愿军出兵就能够保证安全?所以我想,毛泽东他一定会这样想问题,那就是真正能够帮助中国、帮助中共巩固政权、保障中国安全的,是中苏同盟这样一个政治框架,是苏联对中国巨大的援助,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本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一定要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或许就能取得斯大林的信任,那么中国想要的东西就都来了。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推断,毛泽东也不写日记,他也没写为什么这样考虑,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前前后后发生的这些事进行推断,可以证明的是,中国19号出兵,25号就跟美国人打起来了,28号斯大林就下了命令,苏联空军立刻出动,而且可以过鸭绿江。以后,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空军基本上都是苏联打的,志愿军空军1952年才参战,而且都是外围作战,主战场都是苏联空军打的。而且苏联的援助随之开始大批地运到中国,光米格-15比斯式飞机,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就给了三百九十多架——白给的。网上传说斯大林感动得流了眼泪,我在材料里没看到过,但是我看那些电报能感觉到,斯大林确实被感动了,就是毛泽东会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明知道出兵很可能会打败仗还是去。我就说,一个是双方谁也没想到,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会来人,放心大胆地往前走,麦克阿瑟圣诞节要回家,让步兵往前赶,结果正好志愿军过来,两边走乱了,美国人怕乱,中国人可不怕乱,原来就都是乱的嘛,所以穿插、包围,一下把美国人打蒙了。同时,国内的经济援助也是大量到来,所以我个人认为,毛泽东这个判断还是正确的,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也有人们说,中国当时出兵朝鲜并不明智,因为最后战争损失太大,代价太大。代价太大也是一个事实,确实有点得不偿失。其实你到第二次战役打完或者第三次战役打完就结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会儿中国是全胜,而且除了冻伤的,几乎没什么损失。但是,后来被胜利冲昏头脑了,到了1951年1月,毛泽东给斯大林打电报,说美国人不过如此,不怎么样,还不如日本人呢,说我一次消灭他一个军没问题。这时候晕了,头脑发热,最后才造成这个结局。所以我说,我们不能用三年以后战争的结果、这个代价来评估出兵朝鲜的这个决策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讨论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中国出兵以后,中苏同盟才真正建立起来。在此之后,到斯大林去世之前这一段时间,就是1950年到1953年,斯大林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支持中国。当然,也是因为毛泽东在朝鲜掌握了主动权,中国一百多万军队在那儿,所以基本上是毛泽东说了算,斯大林都是支持的态度,中国提出的要求斯大林基本上也都满足了。也就是说,中国出兵朝鲜才最后奠定了中苏同盟建立的这个真实的基础。

作者:沈志华,来源:《温故》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为什么共产国际解散后毛泽东“三呼万岁”?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