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文化 alvin 10783℃ 1评论

三、不同道路:18-19世纪中国和英国的技术

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会堕入深渊?原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因为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是技术和经济,因此我主要谈谈中国国运的巨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为了讲清楚问题,我们来看看在18世纪,中国和英国之间在技术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8世纪英国在技术上突飞猛进,一系列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革新在英国出现了。早在1712年英国人就发明了纽康门蒸汽机,可以在矿井里面用来抽水,但还很落后。后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英国从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后来被安放在火车、轮船上,而中国还是靠人拉车,大运河上的船是靠人拖的,沿海的船是靠风航行。1883年伦敦还出现了蒸汽汽车,虽然不是很成功,但也是一个重大的尝试。由于这些技术发明,交通革命出现了,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进入蒸汽时代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从此人类不再依靠有机能源而转向矿物能源。

这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带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这个词,是革命导师恩格斯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他提出来后,并没有被怎么认可。后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于1884年出版《工业革命讲演集》,才使得此名词被普遍接受。

工业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过去我们理解的都是蒸汽机和纺织机,是技术带动的。但是英国经济史学家菲利斯·迪安认为:“工业革命一词,一般用来指复杂的经济变革。这些变革蕴含在由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的传统的工业化前经济向人均产量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之中。”经济发展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只有到了18世纪,在各种因素比较齐备的英国,这项技术进步才逐渐发挥出其伟大的潜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而工业革命就发生在英国。经济史学家迪安和科尔指出: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工业革命前的1700-1760年间为0.45%,而1780-1800年间增至1.08%,1801-1831年间更增至1.61%。换言之,工业革命期间的经济增长率,较以前增加了1-2倍。这个增长率在今天好像不算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大多数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能够达到百分之一的年增长率就是了不起的事情。英国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1.6%和1.6%以上,而且持续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当然会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在18世纪也出现了一些技术变化,不能说中国就是技术停滞。但中国的技术变化是局部的,没有变革性,更没有使用矿物能源和金属材料。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重大技术革命?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的中心。麦迪森指出: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中国官僚体制下所形成的那种意识、心态与教育制度,导致了一种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对中国以外的发展漠不关心。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北京一直住有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中的一些人如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是学者,与清朝统治阶层有密切的联系,但中国的上层精英对西方的知识与科学几乎没有兴趣。在1792-1793年,英王特使马嘎尔尼率领一个500人的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开放更多的港口进行贸易。他带来了600箱礼物送给乾隆皇帝。英国人想把他们最新的发明介绍给中国,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并猜想准会让中国人感到惊奇而高兴。但让英国人大失所望的是,清朝人对此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洋人的东西,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乾隆皇帝对乔治三世的答复是那封著名的信:“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根深蒂固的心态阻止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当时中英的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大了,英国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最后就用鸦片来抵销赤字,于是出现了鸦片战争。

四、技术与国运:中国与西欧两次战争的不同结局

中国和欧洲的第一次战争,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鸦片战争,而是中国和荷兰在17世纪打的一场战争。明朝和清朝对外国技术的态度有很大不同。明朝处在强敌包围当中,为了自卫,积极地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所以明朝后期出现了军事改革运动。明朝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到了什么程度,大家可能想不到。为了保证先进武器的制作水平,明朝请了葡萄牙的技师来中国指导制作大炮,请葡萄牙军官来训练中国军队。晚明时期,明军最精锐的部队,不仅以火器为主要武器,而且所装备的火器是当时东亚世界最先进的火器。同时,这些部队的训练也达到了欧洲的先进水平。因此这些部队属于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作战力量之一。

美国新锐历史学家欧阳泰说:1661至1668年间的中荷战争,是欧洲与中国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欧洲与中国军队之间意义最重大的一场战争,此一地位直到两百年后,才被鸦片战争所取代。在中荷战争中,双方使用的武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大炮、火枪与船只,结果中国获胜。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是19世纪水平的武器,而中国则是17世纪水平的武器,结果以中国的惨败收场。

明朝在军事技术上并不落后。清朝利用明朝留下来的遗产取得了18世纪的辉煌,但是清朝过于强大,在亚洲没有了敌手,所以后来军事技术也就没有了改进。黄一农教授说:在清朝前150多年大量兵书当中,竟然没有任何讨论火炮的专门书籍出版。到雍正(1723-1735)末年,清政府发现驻防的守军,从来没有做过火炮演练,以至于准头的远近、星斗的高低,官兵茫然不知。即使到了道光年间,用铳规量度仰角以调整射程远近的方法,仍然是“中国营兵所不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开战之前,胜负就已定了。

鸦片战争中,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技术决定国运”的一个表现。当然,与技术相比,更重要的还是腐败。嘉庆朝发生了白莲教起义,那些使用最原始武器的起义农民,横扫中国中部,攻破州县204个。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征调大批军队﹐耗费军费二亿两,用了九年多的时间,才勉强将此次起义镇压下去。连农民都打不过,可见清军战斗能力之差。事实上,一支腐败的军队,即使配备了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仍然可能一败涂地。甲午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鲁迅先生说过:“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他的这段话很有深意。今天的中国确实很辉煌,但是我们也要记住:清朝也曾有辉煌的时候,但后来却因盲目自满而不思进取,最终走向衰败。今天我们中国取得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现在也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努力推进改革。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改革的心态,还是像清朝那样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而不用改革,那我们能继续发展下去吗?恐怕不能。西方有一本书叫做《历史会重复》,为什么要学历史?就是因为历史会重复,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肯定是要重复过去所出现过的错误,从而走向衰败的。

《技术与国运: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文,系李伯重于2017年1月10日下午在“书中自有世界:21世纪年度好书暨‘近未来’经济趋势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喜欢 (7)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这些都是术的层次 不是道的级别 根本不是根本原因!
    匿名2017-02-28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