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从捕获美军无人潜航器看中国在南海战略决心的法理支撑

军事 sean 8367℃ 1评论

也许,中国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中方认为美方没有释放潜航器潜到中国管辖水域进行军事侦察的权利。如此,就能避开事件发生地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潜航器是在什么地方被捕获的,而在于这个潜航器去什么地方做了军情探测。

最后,中方也许能够以美国并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由,提出《公约》的所有条款(包括专属经济区)都不适用于美国,因此美方观点没有法理效力。这也不失为一个有创意的说法,而且可以借机敲打美国没有加入《公约》却用《公约》批评中国的做法。但中方的思路似乎也不在此。

如此看来,中国此次在南海显示战略决心的动作,还少了点法理上的战略话语的有力支撑。中美在南海的战略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周边国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战略竞争并不只是实力与决心的碰撞,还是规则与规范的较量。在国际舆论战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供有理有力有效的战略话语是战略竞争的重要部分。

战略话语更是对中国的地区与国际形象影响重大。战略话语强大,霸权也能被说成是公共物品。战略话语微弱,维护主权也能被“妖魔化”为军事扩张。此次“捕获”事件,国际舆论正在将其定性为中国妨碍南海航行自由的一个例子。中国一直主张南海航行自由,而之前外界一直苦于找不到中国妨碍南海航行自由的例子,这次事件将因此而增大中国在南海的公共外交的难度。

过去几年来,外界一直指责中国挑战“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至于这个“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似乎谁也说不好。如果这个“法治”指的是西方创制下没有中国参与的“法治”,那么中国改善其中不合理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家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得拿出有效的改善的理由,才能在国际上有说服力。

回到这次的“捕获”事件,中国也得说出道理来,阐明中国是如何想改善目前并不合理的南海秩序,包括美军长期进行的军情活动。如此,才能取信于周边国家,让它们认识到南海局势由于中美竞争而导致的紧张的根源在美国而不是中国,从而让它们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战略理解。不然,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反而会加深,以为中方在南海所有海域都主张管辖权,从而产生高度的不安全感。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断续线即为明证。但如何把这一事实讲清楚,却也并非易事。

文/张锋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从捕获美军无人潜航器看中国在南海战略决心的法理支撑

喜欢 (1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各自表述,要啥法理
    匿名2016-12-27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