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的空军,在抗战开始时飞机才300多架。当时民族军的总数大概是20000人,苏联派出的500名军官和2000名军士和士兵大都担任了各级指挥员的职务,从而建立起一套由苏联红军人员担任主要领导的、从师长、团长一直到连长、排长、班长的作战指挥系统。当时的民族军的作战命令多是俄文,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有一位俄国学者写道,在二战期间,在新疆(在同一部队里同时)出现大量苏制和德制武器,这种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能是唯一的。打到玛纳斯河的时候,苏联和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后,苏联逐渐改变了在战场上的行为。鉴于中苏签订了同盟条约,继续在新疆扩大军事行动是不适宜的。背景需要知道,二战后,苏联和中国同盟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亚洲东部的局势,另外也是为了不和美国对抗。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以新疆换蒙古。这在雅尔塔会议上说的很清楚,苏联档案里非常清楚。
苏联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撤出红军人员。
第二, 撤出民族军中的重武器和大量轻武器。
我们有一份档案是耶格纳洛夫给贝利亚的信,里面提到“从民族军里已经收回7000支步枪,其他武器正在收取中。已收取的武器已经集中到霍尔果斯将运回苏联。”新疆联合政府成立后关系又破裂,民族军为何不再和国民党作战了?没力量了,苏联不让了。
还有一条档案材料:1946年8月6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贝利亚,内务部长克鲁格洛夫,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向联共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建立由政府奖励内务部、国家安部行动组的优秀工作者,他们胜利完成了联共中央政治局1943年5月4日确定的在新疆的任务。可见这个共和国就是苏联手里的工具。
这里还有几个具体情况需要说明,也是我们还在研究的方面。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总统,艾烈汗·吐烈是乌兹别克人,这个人的背景尽管档案还不太全,但有些学者已经写有文章。他是克格勃人员,在20年代因为从事宗教活动被内务部抓起来判了十年。但他从劳改营跑了,到了伊宁在一个清真寺里做了主持。他的宗教修养水平比较高,在当地民众中威信比较好。后来成立民族解放组织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后来成立共和国时就安排他当了总统,他当总统的过程至今有疑问。当时共和国所有的部实际上起作用的是苏联顾问。成立联合政府时苏联政府对华态度起了变化,吐烈不同意,苏联就把他弄回塔什干软禁起来,1974年去世。
关于苏联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原因除了上述以外,最近几年哈萨克斯坦有个学者叫奥布霍夫,他写了好几本书,里面有大量关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情况。他有个观点很引人瞩目,他认为苏联这时候改变新疆政策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新疆的铀。苏联的原子弹计划和干预新疆的计划是同时进行的。苏联地质勘探队在1942年9月在苏联境内寻找铀矿的工作成绩不大,而在新疆境内的塔城地区勘探到一个储量丰富的铀矿。
最后介绍几位国外学者关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结论性意见:
哈萨克斯坦知名学者西罗耶日金(他曾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所的副所长,也是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科学院维吾尔研究所的人):没有苏联政府的积极支持,三区革命根本不可能发生。每一次当起义者们无力前行时,红军部队就会穿越边境,干完事情后撤走。
俄罗斯学者巴尔明写了好几本书,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他儿子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新疆的。他第一次引用苏联解密档案说到一些三区革命的情况。他认为:可以完全确定地说,苏联领导层不仅在起义的组织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向起义者提供了物质、军事技术和教练人员的援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政府的活动。今天可以肯定地说,1944-1945年的起义运动在新疆北部三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联方面提供的积极而全面的援助。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苏联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