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教性食品禁忌来说,犹太教的禁忌也不少。这些禁忌在当代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大多已经没有意义。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很强,物产丰富,还可以进口世界各地的食品。虽然犹太教在以色列仍然很重要,但何必为了遵守宗教禁忌而拒绝那么多美食呢?果然,很多以色列人并不严格遵守这些食品禁忌,甚至完全不加理会。
这是一种很好的习俗、习惯的流变过程。人们生活的内外部条件一直在变化,人的行为理应随之做出合理化的调整。该坚持的坚持,该放弃该改变的,就适时改变。可是,如果禁忌、讲究的成本由别人承担,推动人们做出改变的刺激就会弱得多,这种流变就会缓慢得多,甚至长期停滞。这种社会,就是僵化、停滞、封闭的社会。
这种社会中,那些坚持过时的禁忌、讲究,拒绝改变的人,说出口的理由当然不会是“反正成本由别人承担,我又何必勉强自己,放弃多年的习惯”。他们说出来的理由会非常“高上大”,甚至悲壮雄浑,令人感动,但经济学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的行为必然受到成本收益约束”的一种表现而已。
固守一种已经失去意义的禁忌和讲究,这当然也是人的权利。不能强迫人们放弃这种权利。问题在于,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将要承担很多没必要的成本,并且将变得很别扭,甚至分裂。因此,引导习俗、习惯随着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让人们乐于放弃已经过时的禁忌和讲究,这是积极良好、值得推动的趋势。
这种趋势倒也不必刻意去营造,如前所述,尽量让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成本,基本就可以了。显然,在那种“互相转嫁成本”的社会中,这种良好的趋势往往很难出现。这种社会,不仅是无理的,也是愚蠢的。
文/李子暘 来源:铅笔经济研究社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性食品禁忌的立法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