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百年前的“伊斯兰国”事件

文化 alvin 10022℃ 0评论

马赫迪国家的灭亡

消息传到英国,举国大哗,悲痛与激愤迅速席卷全国所有阶层。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写信给戈登将军之妹,对戈登的牺牲深表悲痛,并表示他所受的残酷而光荣的命运正是这个国家耻辱的污点。格莱斯顿以前被尊称为“元老”(G. O. M.即Grand Old Man),此时被公众冠之以“谋杀戈登的罪犯”(M. O. G.,即murder of Gordon)。

女王甚至违反惯例而给大臣们发明码电报,说这场大灾难本是可以制止的,“如果及早采取行动,许多宝贵的生命也可以得救。”当电文内容见报后,格莱斯顿担心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当政,他不久果然因此下台。

马赫迪迁都到恩图曼,威权一时无两,但马赫迪并没有比戈登多活多久,他在1885年6月中旬得了斑疹伤寒,一周后死亡。这让他的追随者惊愕不已,因为马赫迪应该是永生的。继承者是他的亲密战友之一阿卜杜拉。后者进行了数次东方式的宫廷斗争,方才暂时坐稳了王位。另外,新哈里发的属下不时有人效法马赫迪,自称是圣人转世而发动兵变,被他一一敉平。马赫迪国家有效控制区很有限,不仅存在四面的边缘区,而且叛乱始终没有消停过。

效法东方君主的阿卜杜拉居住于高墙之中,只有在特殊的重大节日,他才在卫队簇拥下露面,塑造出一种超然神秘的形象。许多牧民和农民被强征入伍,到了他统治的第四年碰上旱情,大饥荒便发生了。据估计,死于饥荒的人数大大超过死于马赫迪战争的人数,苏丹北部人口因此减少到只剩200万。

为了完成马赫迪的遗愿,阿卜杜拉将大部分精力与资源都投向了“输出圣战”上:在东南部攻打埃塞俄比亚,在南部挑战刚果自由邦,在北部的目标则是整个埃及。

经过多年等待,英国为阻止法国夺取尼罗河上游,也为一雪前耻,派遣基钦纳率军进攻马赫迪国家。这次远征得到了民意的一致支持,并且建立在完善的后勤基础之上。英国人建设了一条军用铁路线和一条运河,以保障通讯畅通,并转运数量庞大的部队、武器和供应物资,甚至炮艇的零部件也被运送到尼罗河上游进行组装。

1898年9月2日清晨,恩图曼郊外的平原上,最终的决战开始了。马赫迪的军队以密集队列向基钦纳的栅栏挺进,英军野战火炮、步枪和内河炮艇的火炮进行了准确的射击。起中坚作用的武器,是新装备英军的马克沁机枪。一个跟随英军的德国战地记者写道:“机枪手并没有立刻找准射程,但是一旦他们找到,敌人就纷纷倒下,很明显,6挺马克沁机枪在击败托钵僧士兵的冲锋中居功至伟。”另一个目击者写道:“这不是战争,而是处决……尸体没有堆积如山——尸体也极少会堆积如山——而是尸横遍野。”

恩图曼战役中,英军阵亡28人,其盟友阵亡20人,马赫迪军阵亡11000人,另有16000人受伤。戈登的预言实现了:一旦与一位英国将领战场交锋,马赫迪将立刻完蛋。

基钦纳及其随行人员进入喀土穆的王宫废墟,为殉难的戈登举行了追悼仪式,以告慰其在天之灵。马赫迪位于恩图曼的陵墓被英军掘开,尸骨被抛入尼罗河,以免他的墓地成为其追随者聚集的“圣地”。次年,逃亡中的阿卜杜拉被紧追不舍的英军击毙。

但直到一战后,索马里仍然有人冒用马赫迪的名义起兵。在今日,马赫迪被许多苏丹人视为本国民族主义的化身。这或许可以提醒我们,这段历史其实并未远去。

文/ 李星 原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期,总第569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百年前的“伊斯兰国”事件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