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百年前的“伊斯兰国”事件

文化 alvin 10031℃ 0评论

苏丹,阿拉伯文中是“黑人的土地”。这片位于尼罗河上游的国土占地广阔,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却气候干旱、沙漠遍布,贯穿南北的尼罗河是唯一便捷的对外通道。在离开河道数公里外的广大内陆,通信、交通乃至社会状况都相当原始。一百多年前,即便按照现在的标准也算荒僻的这片土地上,大英帝国与一支被称为“马赫迪国”的原教旨主义势力打了一场战争,便是“马赫迪战争”。

尽管时移世易,马赫迪战争在今天仍有特别意义。中东许多名义上的现代国家,其实只是漂浮在传统部落、教团海洋之上的冰山。建立在人为强制基础上的国家机器一旦解体,基层就会自然露出部族社会的本来面貌,极端人物乘时而起,冒用马赫迪或哈里发等名义,利用大众传统宗教信仰进行动员,试图根据自己理解的原教旨主义来对社会强制推行格式化。既然他们无视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和现有国际准则,那么必然会采取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向周边区域乃至全世界输出自己的理想社会秩序。

温故知新,今日的“伊斯兰国”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踏上这条道路的组织。

11

马赫迪的诞生

1844年,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阿卜达拉出生于苏丹北部的栋古拉省。他早年致力于做一名伊斯兰学者(有趣的是,“伊斯兰国”领袖巴格达迪据传也曾是一名伊斯兰学者),却因教规争议被本教团革除,他拒绝任何调解,反而因此声名大噪。

1881年,他在幻觉中看见,先知钦定他为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救世主马赫迪。随着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大批支持者尤其是穷人,开始逐步聚集到这位善于打动人心的“马赫迪”帐下。马赫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双眼敷以锑粉,熠熠生辉,颇具统治者的魅力。

马赫迪宣称,先知曾命令他向着远在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大清真寺祈祷。他因此受到启示,宣布埃及统治者和西方人都属异教徒,要对他们发动“圣战”。他第一个目标是将埃及人驱逐出苏丹,远大目标是占领整个中东。马赫迪的行为逐渐引起政府的注意,苏丹总督一开始只是把他看成是个幻想家,于1881年7月召他来喀土穆辨明自己,但他置之不理。

总督在次月派遣200人的队伍来逮捕这位“马赫迪”。这支队伍坐汽船在马赫迪居住的尼罗河中小岛登陆,包围了他居住的草屋。但天黑后马赫迪的弟子手持冷兵器从草丛中杀出,官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人凫水得脱。这一仗后,马赫迪声名大噪,各方部族纷纷前来投靠,这一蓝本在此后多次重演。

埃及政府再度派遣军队征讨,西式武器本胜过马赫迪军的长矛,但埃及军队士气低落且夜间宿营时全无警戒,因此又被马赫迪军夜间劫营击败。经此一役,马赫迪更是应者云集。他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无相关经验,作战方式主要来自《古兰经》中对伊斯兰教早先扩张时期的作战记叙,偷袭和伏击是其常用的手段。他还将大量的战利品分给信徒,借以争取人心。不过由于缺乏攻坚火力,他对设防的城市只能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

马赫迪自称通过与真主的交谈而制定了追随者们要遵循的生活守则,总之,统治方式相当简单,即要求信徒回到古代淳朴的苦修、禁欲生活中,并制定了大量的“复古”惩罚措施。渎神者遭绞决、通奸者挨鞭、小偷在市场上被斩去手脚、饮酒或抽烟者财产充公、叛变或怀疑马赫迪使命者更是直接处死。赌咒骂人也要受犀牛皮鞭子的鞭打,被活活打死的“罪犯”比比皆是。这一切,颇似后世塔利班和“伊斯兰国”进城后的所作所为。

讽刺的是,作为前伊斯兰神学家的马赫迪现在禁止他人研究神学,还下令烧毁有关书籍。他号召大家勤学《古兰经》和先知的少数几条格言,却又禁止公开讨论具体内容,甚至禁止臣民前往麦加或麦地那朝觐。对于这些荒诞而蛮横的做法,一般穆斯林也是无法接受的。

马赫迪以穷人的代言人自居,规定结婚不得讲究排场、大吃大喝,宴会上也只能吃椰枣喝牛奶,甚至规定信徒们必须剃发。违反者处以没收财产,或戴镣铐或进监狱。根据指令,他的信徒也纷纷在长袍上打上统一制式的补丁,因此外界都用一个源于波斯的名词来称呼他们——“托钵僧”。

然而,清苦的生活标准显然不适用于马赫迪本人,或者他手下的四位哈里发和首要的埃米尔们。随着一夜暴富,领袖们都过上了“比他人更为平等”的生活,出行时有保镖前呼后拥,平时奴仆成群、姬妾如云。马赫迪尤其喜爱从“战利品”中挑选出最美丽的女子供自己享用。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百年前的“伊斯兰国”事件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