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油气资源并购,中国去哪了?

经济 sean 9242℃ 0评论

全球油企的困惑

全球油气产量增量超过了消费增量之后,石油天然气不再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尽管石油天然气在未来数十年内还是最重要的能源燃料,连对其依赖性最高的交通运输领域里,可以替代石油的技术可能性已经出现。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21世纪是能源大转型的时代。

对于传统的跨国石油巨头和历史悠久的独立石油公司而言,最大的困惑不是快速上升的成本,不是国家石油公司全球化的竞争,也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而是对石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或者说是整个能源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缺乏准确的判断。

页岩气革命打破了常规油气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长周期大投入高风险的作业模式。随着“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出现,页岩油气的生产日趋接近“工厂制造”──打井压裂马上就能产气,接入管网马上就有收入。页岩气井打得多天然气产量就上升得快;一旦打井的投入下降,天然气的产量马上就会降下来。页岩油气开发“投入─产出”的时效性很强,接近于“产品制造”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成就了成百上千的中小石油公司,也让支持这些公司的金融资本大赚特赚了一把。而那些话了大价钱收购页岩气资产和中小公司的石油巨头们,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至今还没有获得期待的盈利。

据《中国石油报》刊文统计,2014年北美非常规油气并购全年交易金额高达681亿美元,仅页岩油相关并购就有343亿美元之巨,较2013年增长超过50%。而页岩气致密气相关资产的交易也有314亿美元,较2013年93亿美元大幅增长了3倍多。其中,私募资金等非油气企业累计完成的交易为163亿美元,占总成交金额的52%。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巨头则在着重剥离“非核心资产”,出售金额达250亿美元,仅壳牌一家出售的上游资产就超过了1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北美非常规油气资产的“干气”资源上。

中国收购者

在上一轮并购高潮中,中国三大石油央企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总共完成了1,097亿美元的资产并购,扣除同期卖出的56亿美元上游资产,油气资产并购净值为1,041亿美元,远远高于欧美石油巨头。把上一轮并购周期说成是“中国石油资源并购时代”,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2014年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并购的小年,一共只完成了三项交易,累计交易金额仅为28亿美元,为上一年均220亿美元的1/8左右。

其实,并购减缓对于三家中国公司而言就像果树大小年一样自然。原因有几个,首先因为并购资产需要时间整合,尤其是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后,如何认识和解决实际营运与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个严峻的挑战。此外,他们的资金不再充裕。尽管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规模巨大,背后还有资金雄厚的国有银行的支持,但资金也不是无限的,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成本是管理层必须考虑的。过去几年,营业收入持续增加,但经营成本上升更快,投资回报率下降明显是三家石油央企共同的财务表现。

近年来,中国的三桶油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而非扩展速度。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严重的雾霾污染,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运营效率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工业的第一大挑战,保障供给安全不再是首要的矛盾,必然导致能源企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而非增长速度。最后,过去几年中国国有企业大规模的海外资源并购是空前的,有些项目支付了过高的成本,对风险估计不足的问题,还有制度上的一些漏洞,造成了一些非正常损失。近期减缓并购速度和反腐是一个必须的,从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的过程。

反观中国的民营企业,对于进入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积极态势。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油气资源并购,中国去哪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