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回溯:多边主义缘何发展落后

军事 sean 8448℃ 0评论

三、身份认知的差异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阻碍亚洲多边同盟发展的因素即候选成员国间存在的身份认知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一系列产自不同历史背景的政治和文化分歧。身份认知在明确区分我族与他类的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国家间的合作,身份认知趋同的国家在合作中更倾向于将彼此置于平等的地位,也会面临较少的摩擦。因此,在跨地域的多边防卫组织中,无论是在地区国家之间还是在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之间都要存有或创造一种认同感。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各国文化上的彼此联系在战后时期出现了持续显著的增长。与其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傲,每个人都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欧洲人。这种集体认同的情感对“国家社会”的形成至关重要,后者帮助西欧建起了能够促进地区和平与合作的紧密的机构网25。在北约组织成立的过程中,作为域外大国的美国也同其欧洲盟友享有共同的身份认知,这一点在宗教和民主价值上尤其明显。除却这些源自历史,通常经历了较长发展时期的共同价值,英国政府还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北大西洋”地区的构想。英国希望通过将美国和欧洲并入同一个地理上的区域概念来保留美国在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北大西洋”地区的概念不仅完美地契合了美国对东海岸之外海上航线和前沿军事基地的关切,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地理社群,在此后几年中给予内部国家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感26。

与此相反,亚洲地区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则相对薄弱,这种身份认知上的差异阻碍了互信和平等价值的诞生,也使具备实用功能的真正的多边防卫组织难以成型。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国家往往并不愿意为集体安全作出贡献,并更多地从各国利益而非地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亚洲国家并没有直接进入快速的区域化和制度化发展,而是普遍掀起了民族主义发展高潮。另外,过去在亚洲为人所知的地理社群,比如印度支那,则完全是方便殖民者统治的结果,而非出于当地人民自发产生的共同情感。经过百年的压迫,亚洲国家对任何出让自主决策权的可能性都极其敏感,因而对建立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多边防卫组织心存犹豫。弗莱德伯格(Friedberg)认为,尽管部分现代亚洲国家共有同一个遥远的文化根源,但几个世纪的独立发展已经在当代现出巨大差异。而且在近代史中,亚洲国家还缺乏合作的经历和将本地区视作一个特别实体的传统。同样重要的是,亚洲地区同时波及大国和小国的大范围领土争端还将进一步刺激民族主义不满情绪27。

在东南亚地区,尽管东约和其他多边组织一样基于公约章程和委员会运转,但其成员国很难被认为是联合统一的整体,因为它们既没有就基本问题和原则达成一致,也没有确定落实过程中的相关措施,奈恩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差异和缺乏认同感带来的结果28。面对东约的失败,埃克尔也曾发出警告,在地区内部冲突得到妥善解决之前,任何其他发展地区主义的尝试都将化为泡影,而美国最好是在亚洲国家可以协调一致地行动之后再作出回应29。

除了个别在种族和民主价值方面相似度较高的国家,美国和亚洲之间也少有身份认同感。从东约的诞生开始,亚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前殖民国家之间清晰的身份认知差异始终隐隐困扰着这个跨地域多边同盟。尽管总部设立在东南亚腹地,东约组织只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亚洲,却在核心上以西方为导向。这一方面是因为除了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其余五个成员国都是西方国家,另一方面,杜勒斯在这一地区建立同盟的最初动机就是和英法两国达成“联合行动”以防止法国在越南北部败退,并通过结盟巩固法国抵抗的决心30。虽然1954年年初这次倡议没能在英法间达成共识,但之后成立东约的提议仍不能掩饰以前殖民国家为主导和支配者的特点。美国连同英法两国都在协议商讨阶段直面了源自殖民历史的身份认知差异带来的阻碍。尽管大英帝国明确表达了不满,但时任菲律宾总统麦格赛赛坚持在同盟条约之外增设太平洋宪章作为联合声明,强调对地区国家独立和自主权的保障31。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尼克松曾撰文批评称,东约组织起源于西方,仅是美国承诺的制度体现和英法两国活跃时期的历史遗迹32。这既是上文提及的实力不平衡的后果,也是美国在目标和手段之间存在身份矛盾的结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冷战初期美国曾在亚太地区尝试建立多边集体防卫组织,但或早或晚都以失败告终。与欧洲合作紧密并高度制度化的多边防卫体系相反,美国最终和亚洲盟国分别签署双边防卫协议,形成了轴辐式同盟体系。这一结果主要源于地区国家之间以及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之间互动产生的三种差异。一是利益与目标的差异,一方面美国在亚洲建设多边同盟的目的以防御和威慑为主,而台湾和韩国希望从同盟中攫取美国对其战争计划的军事支持,因此后两者始终被排除在多边同盟倡议之外;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太平洋公约可以将日本归入西方阵营并为其重整军备创造条件,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反对与日结盟,英国则对美国在东亚独大感到不满,因此最终没能成型。二是实力差异,作为亚洲唯一一个成功签署的多边防卫组织,东约却因为成员国之间显著的实力差异而不能在地区危机中产生有效的积聚效应,而是完全依赖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双边协议往往比多边协议更具实用性。最后是身份认知的差异,在东约组织中,尽管地区国家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却少有相互合作的经验和将地区视为整体的传统,而在地区国家和身为前殖民国家的域外大国之间更加缺少基于平等互信的认同感,因此不利于社群意识和多边主义精神的发展。

文/尚子絜 来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1 Walt, Stephen M. “TestingThe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 The Case of Southwest Asia.”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42, no. 2 (1988), p. 280-81.

2 Press-Barnathan, Galia. “TheImpact of Regional Dynamics on US Policy Toward Regional Security Arrangements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14 (2014), p.362-63.

3 Jervis, Robert. “The Impact ofthe Korean War on the Cold War.”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4,no. 4 (1980), p. 579, 583.

4 Gleason,S. Everett et al. ed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National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I.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p. 293; and Gleason, S. Everett and John P.Glennon ed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Korea, Volume VII.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p. 1080, 1088.

5 同3,p. 580-81.

6 Hemmer, Christopher, and Peter J.Katzenstein. “Why is There No NATO in Asia? Collective Identity,Regionalism, and the Origins of Multilateralism.”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56, no. 3 (2002), p. 585-86.

7 Duffield, John. “Why is ThereNo APTO? Why is There No OSCAP?: Asia-Pacific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Coparativ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22, no. 2 (2001), p.78-79.

8 Dingman, Roger. “John FosterDulle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in1954.”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11, no. 3 (1989), p. 461.

9 同3,p. 582.

10 同8,p. 460.

11 Cha, Victor D. “Powerplay:Origins of the U.S. Alliance System in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4,no. 3 (2009/10), p. 169, 174.

12 Reid, John G. and John P. 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The Far East andAustralasia, Volume VII, Part 2.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Office, 1976, p. 1154, and 1160-9.

13 同11,p. 163.

14 Mabon, David W. “ElusiveAgreement: The Pacific Pact Proposals of 1949-1951.” Pacific HistoricalReview 57, no. 2 (1988), p. 148-150, p. 166-170.

15 Nairn, Ronald C. “SEATO: ACritique.” Pacific Affairs 41, no. 1 (1968), p. 17-18.

16 同2,p. 360.

17 Rosecrance, R. Defense of theRea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140-41.

18 同6,p. 583-84.

19 同15,p. 17.

20 同8,p. 463-64.

21 Eckel, Paul E. “SEATO: AnAiling Alliance.” World Affairs 134, no. 2 (1971), p. 106-07.

22 同8,p. 477.

23 Braibanti, Ralph. “TheSoutheast Asia Collective Defense Treaty.” Pacific Affairs 30, no. 4(1957), p. 340.

24 同15,p. 16.

25 Friedberg, Aaron L. “Ripe forRivalry: 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18, no. 3 (1993/94), p. 13.

26 同6,p. 589.

27 同25,p. 18, 24.

28 同15,p. 18.

29 同21,p. 110.

30 同8,p. 459.

31 同23,p. 322.

32 Nixon, Richard M. “Asia afterVietnam.” Foreign Affairs 46, no. 1 (1967),p. 115-16.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回溯:多边主义缘何发展落后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