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带一路”往事与中国的超地缘战略

文化 alvin 24129℃ 1评论

虽然麦金德的理论引起人们对陆权的关注,但是它也误导了后世对俄国陆权战略的评价,因为人们总是用麦氏的标准来评价俄国的陆权战略。在他们看来,虽然西伯利亚大铁路帮助俄国控制了世界岛,却没有帮助俄国控制全世界,因此它是失败的。然而,俄国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初衷并不是要控制全世界,而是要加强运兵的能力,防止英国从远东和中亚入侵,并帮助它继续扩大陆上版图。

麦金德理论中的“核心地段”

麦金德理论中的“核心地段”

从长期来看,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的结果是,迄今为止没有他国入侵远东和西伯利亚或肢解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内战中成为苏俄红军打败白匪的重要工具。这条铁路支持的工业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能打败德国的基础,更保障了在德国全面进攻苏联时从东部运兵支援以及把迁往西伯利亚的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运往欧洲前线。在冷战时代和后冷战时期,这条铁路一直被用来布置移动的车载陆基核导弹以保持对美国的核威慑。按俄国人自己的初衷评判,这个陆权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毋宁说是成功的。

巴格达铁路

德国最初设想修建巴格达铁路时也曾注重经济因素。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对金属、矿藏以及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奥斯曼帝国拥有现代工业亟需的铅、锌、铜、铬、褐煤以及石油。但是,真正使威廉二世决定上马这条铁路的却是地缘政治。他即位后一改俾斯麦重视欧洲势力均衡的地区安全政策,提出具有进攻性的“世界政策”,追求与德国日益上升的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巴格达铁路是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参与解决由于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带来的“东方问题”,争夺新的势力范围的重要步骤。

然而要正确地评估巴格达铁路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德国的整体战略视野内,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德国以巴格达铁路为基础的陆权战略与其海权战略相比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的世界政策追求的也是海陆并举战略。如果说巴格达铁路代表的是其陆权战略,战列舰队的建设则代表德国的海权战略。

巴格达铁路

巴格达铁路

当时的海军元帅蒂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提出著名的“风险理论”,即只要德国舰队大到使英国海军即使能战胜它,造成的损失也使得英国无法再与另外两大对手法国和俄国作战,英国就不会冒险与德国开战并会对德国在国际政治和殖民地问题上让步。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德国采取了一个激进的海军扩张计划。

当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日增,特别是欧洲列强从1896年开始在经济上围堵德国之后,德国开始通过建设巴格达铁路发展陆权。它看中的是这条经过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铁路对德国与英国和俄国争夺欧亚大陆时的军事意义。一旦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奥匈帝国可以在东边帮助德国减轻俄国的压力,而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既能威胁俄国薄弱的腹地高加索地区,又能威胁大英帝国的咽喉要道——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要想使奥斯曼帝国发挥这一作用,前提条件是有一条通往近东的铁路干线来强化它对其边缘地带的控制。[21]德国企图通过经过现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区域的铁路来打通去波斯湾的通道从而威胁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同时绕道进入红海地区,帮助德国运兵到苏伊士运河附近,以己之强攻敌之弱。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带一路”往事与中国的超地缘战略

喜欢 (17)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这难度比巴格达铁路高的多
    匿名2017-01-28 13:58 回复